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0日
军民村里姜香味
本报记者 赖雅芬
1月2日,石泉县中池镇军民村寒风凛冽。一大早,种植户冯锁民就来到地头,和大伙一起采挖生姜。忙活到中午,自家的2亩生姜挖完了,冯锁民又给邻居帮起忙来。
走进姜田,一股新姜特有的气味扑鼻而来,村民们有条不紊地拔姜、去泥、修叶、装袋、搬运,动作娴熟而利落,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已经挖了几天,大概有6万多斤,剩下的这些还要四五天才能够挖完。”看着一堆堆色泽金黄、鲜嫩饱满的生姜,冯锁民眉眼间带着笑意,“一点也不愁卖,收购商来村里争着收。我种的这2亩生姜,平均亩产量超过了4000斤。按一斤批发价2元算,至少能卖1万多元。”
中池镇是石泉县的农业大镇。这两年,镇上以链长制为抓手,以粮油、蚕桑、蔬菜、畜牧、中药材5大板块为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落实落地。2024年,军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头种植了50多亩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生姜,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务工机会。
“全部挖完后,我们的生姜预计产量达20万斤,产值超过30万元,带动就业50余户。光村集体这块,就可以增收8万多元。”冯尚奎是军民村党支部副书记,自生姜全面进入采收季以来,他每天忙着带领几十名务工村民在姜地里进行采收。
62岁的村民冯卫一直在村上的生姜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这100多元的收入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非常满意的。”冯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姜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都需要人力,只要需要用工,村上就会请村民来帮忙。几个月的时间,他就能挣1万多元。家门口的这份工作,他感到很满足。
冯尚奎告诉记者,去年,军民村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引进种植大户带动小户的模式发展生姜种植。接下来,村上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这股“姜香”飘得更远。
1月2日,石泉县中池镇军民村寒风凛冽。一大早,种植户冯锁民就来到地头,和大伙一起采挖生姜。忙活到中午,自家的2亩生姜挖完了,冯锁民又给邻居帮起忙来。
走进姜田,一股新姜特有的气味扑鼻而来,村民们有条不紊地拔姜、去泥、修叶、装袋、搬运,动作娴熟而利落,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已经挖了几天,大概有6万多斤,剩下的这些还要四五天才能够挖完。”看着一堆堆色泽金黄、鲜嫩饱满的生姜,冯锁民眉眼间带着笑意,“一点也不愁卖,收购商来村里争着收。我种的这2亩生姜,平均亩产量超过了4000斤。按一斤批发价2元算,至少能卖1万多元。”
中池镇是石泉县的农业大镇。这两年,镇上以链长制为抓手,以粮油、蚕桑、蔬菜、畜牧、中药材5大板块为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落实落地。2024年,军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头种植了50多亩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生姜,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务工机会。
“全部挖完后,我们的生姜预计产量达20万斤,产值超过30万元,带动就业50余户。光村集体这块,就可以增收8万多元。”冯尚奎是军民村党支部副书记,自生姜全面进入采收季以来,他每天忙着带领几十名务工村民在姜地里进行采收。
62岁的村民冯卫一直在村上的生姜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这100多元的收入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非常满意的。”冯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姜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都需要人力,只要需要用工,村上就会请村民来帮忙。几个月的时间,他就能挣1万多元。家门口的这份工作,他感到很满足。
冯尚奎告诉记者,去年,军民村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引进种植大户带动小户的模式发展生姜种植。接下来,村上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这股“姜香”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