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农事指导
入冬后,棚室管理应“面面俱到”
  入冬后,冷空气频繁,提醒种植户,大棚蔬菜管理要根据温度、光照等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为蔬菜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灵活控温
  入冬后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晴天,因光照强出现棚温高的情况;二是连续阴雨天,因光照弱,导致植株长势瘦弱、花芽分化不好。管理中,要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控温方法。
  中午光照强时要进行遮阳,但操作方法要改变。例如,覆盖遮阳网时,要注意缩短覆盖时间。遇到连续阴天时,可安装一定数量的补光灯提高棚室的光照,并加强保温。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揭盖保温被。温度降到8℃以下时,温室棚要覆盖保温被,拱棚要增设套棚膜,加强保温。保温被的覆盖时间要控制好,确保棚内夜温不低于12℃,不可过度保温。
  调节湿度
  合理通风 当棚内温度达20℃时,放小风,风口宽5厘米左右,放风半小时即关闭风口,其作用主要是进行气体交换,同时降低棚内湿度。半小时后,关闭风口可提升棚内温度;当温度达27℃~28℃时,进行第二次放风,风口宽15厘米左右;第三次放风在棚内温度超过30℃时进行,将通风口拉大,确保棚内温度在28℃~30℃之间。
  减少水分蒸发 种植行铺设地膜,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特别是浇水后,效果更加明显。操作行铺设稻壳、粉碎后的麦秸或玉米秸秆也能起到调节作用,夜间湿度大时,秸秆可以吸收部分水分,在湿度低的白天,秸秆能释放出自身储存的水分,起到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同时还可避免人工操作时踩硬地表。
  调整浇水方式 入冬后,水分蒸发量减小,浇水应以滴灌为主,减少浇水量,避免棚室湿度过大。同样,浇水要看天气,选择晴天浇水,避开阴天。
  预防病害
  对于盛果期的蔬菜,植株抗逆性降低,若管理不当,病害易反复发生,如真菌性病害应重点预防灰霉病、菌核病、灰叶斑病、炭疽病等;卵菌病害应重点预防霜霉病、晚疫病、绵疫病等;细菌性病害应重点预防细菌性斑疹病、软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重在早发现、早治疗,如灰霉病、蔓枯病等病害刚开始发生时多在棚前脸处。要注意观察叶片情况,一旦发现叶片上有水浸状小点、霉毛等,就可确定病害开始侵染,应提前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不能忽视。晴好天气时,透光性好的棚室温度较高,适合病毒病的发生,要加强病毒病的预防。病毒病发生初期,可以选择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嘧肽霉素或宁南霉素+锌肥防治,也可在前脸处覆盖黑色地膜,在防止杂草生长的同时,可避免害虫藏匿于杂草中。(姜文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