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榆阳:科技赋能全链升级畜牧产业
    湖羊标准化养殖场。

    圈养的湖羊。

    技术人员在检测肉牛遗传物质活性。

    榆阳饲草种植基地。    本版图片由王欣摄

  鱼玉军 王欣
  如今的榆阳,连片饲草基地生机盎然,现代化养殖场机器轰鸣,屠宰车间流水线鲜品整装待发……这幅充满活力的图景,正是榆阳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推动肉羊、肉牛产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型,通过良种培育、机械养殖、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举措,奏响了畜牧业提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羊产业 品种规模双发力 养殖模式换新颜
  近年来,榆阳区以“品种优、模式新、链条全、品牌响”为目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让羊产业既有量的基础,更有质的突破。
  10月16日,走进陕北白绒山羊育种有限公司基地,整齐的圈舍里,白绒山羊、萨福克羊、杜泊羊低头采食、踱步活动,技术人员忙着为羊群接种疫苗、开展选育。“这里是优质种羊的‘摇篮’,更是全区羊产业良种繁育的核心。”该公司负责人米耀云介绍,基地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实现养殖全程机械化,不仅饲养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还降了不少。同时,通过系统选育陕北白绒山羊和优质肉绵羊种羊,每年向全区提供大量优质种羊,帮助养殖户改良品种,提质增效。
  为丰富品种结构,榆阳区还积极引进湖羊等新品种,推动羊产业多元化发展。走进金鸡滩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羊舍整齐有序、宽敞明亮,繁育场、育肥场、有机肥加工区、饲草料加工区、青贮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全自动化的供料、清粪、换风设备有序运转,为湖羊的茁壮成长创造了优良环境。该基地创新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20多户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户均保底收入10万元,并带动周边80个村5000多户农民参与养殖及饲料种植,形成了产业壮大与农户增收的双赢格局。
  目前,榆阳区羊子饲养量达230万只,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成为主流养殖方式。全区建成10万吨饲草加工厂和15万吨饲料加工厂各1个、万只以上养殖基地3个、千只以上规模场19个、陕北白绒山羊标准化示范场100个,形成了完善的养殖基础设施体系。
  “接下来,我们会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聚焦个体生产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大种源选育力度,让全区羊子良种率再上新台阶。”榆阳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锦旗说。
  牛产业 科技融合添动力 规模效益节节高
  从传统养殖到现代产业链,榆阳区的牛产业同样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该区牛产业以“科技赋能、全链开发”为特点,饲养量从过去的3万多头增长到目前的13万头,成为 推 动 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榆林飞霞昌盛农牧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牛场中,机械运作声与牛叫声交织,全自动搅拌机精准配比饲料,自动化传输系统直接投喂,清扫车高效完成清洁工作,全程实现机械化。公司总经理薛亮飞从2017年开始养牛,如今已发展至900多头的规模。“除了自身发展,还定期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分享养殖经验和技巧,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薛亮飞说。
  科技赋能是榆阳区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陕西金禾来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2400头肉牛分栏科学饲养,基地建成国内首家集肉牛胚胎与冻精加工于一体的实验室,具备卵母细胞采集、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关键技术。“我们构建了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新技术体系,每次可获得3~5枚A级胚胎,移植成功率稳定在50%以上。”10月16日,该公司负责人朱小艳介绍,截至目前,已为各类经营主体实施母牛人工授精1000头次,有效提升了区域肉牛遗传品质。
  与此同时,奶牛产业也在快速转型。榆阳区丰厚源乳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已实现从智能饲喂、自动挤奶到无菌加工、科学仓储的全流程机械化体系,既提升了效率,又保障了牛奶品质。公司负责人张平向介绍,目前基地存栏奶牛1000多头,日产鲜奶7~8吨,全部通过订单模式供应城区200多个销售点,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高效衔接。
  深加工 延伸链条提价值 循环发展促共赢
  深加工是榆阳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该区构建起从前端标准化养殖到后端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推动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更推动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为全区牛羊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价值。
  在陕西上河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屠宰加工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活畜经过严格检疫后,进入全自动屠宰流水线,随后进行精细分割和72小时低温排酸,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安全标准。“我们从德国引进先进设备,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72小时低温排酸能让羊肉表面形成天然的保护膜,不仅能锁住水分,阻止微生物侵入,还能让肉质更加鲜嫩细腻。”该公司销售总监王明介绍,为了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公司还开发了冷却肉、分割小包装、即食产品等多品类深加工产品线。其中,“上河农牧”“上河桃花羊”等本土品牌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榆阳优质牛羊肉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提升主产品的附加值,还体现在对副产品的高效利用上。目前,榆阳区建成10万吨有机肥加工厂2个,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年处理2万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1个,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在羊毛羊绒加工领域,依托榆阳轻纺产业园,陕西驼城绒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构建“原绒加工—成品制作”完整产业链,将原绒转化为围巾、针织衫等高端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养殖场到加工厂,从物流配送到销售服务,整个产业链带动上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了“建一个工厂、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功能性肉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榆阳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榆阳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锦旗表示。
  从个体户“小而精”的特色养殖,到龙头企业“大而强”的集群发展;从养殖环节的机械化革新,到产销链条的品牌化突破,榆阳区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养殖模式创新、科技赋能等举措,成功走出一条以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榆阳经验”。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