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灯暖岁月长
  李永恩

  前段时间下班回家,看见两位电工蹬着电工鞋站在高高的水泥杆上,每隔五十来米安装一盏路灯。望着眼前的路灯,我不由想起自己过去用过的灯。
  小时候家里用煤油灯,灯身是废弃的墨水瓶做的,灯芯是母亲用棉线搓的,灯盖则是父亲捡来废铁皮裁剪加工而成。那时煤油金贵,油灯只在天黑定后才点,灯芯也挑得极短,能看见人影就够了。有灯的夜晚,全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母亲坐在离灯最近的地方纳鞋底,父亲则缝着草袋。
  那时候,我们很少在油灯下写作业,功课总在放学回家后没多久就完成。二哥那时正上高中,在一间牛棚改造的小屋里学习,用的是一盏更小的煤油灯。每天早上起来,二哥的脸看着黑乎乎的,鼻孔更是黑得像两孔小烟囱。洗脸时,他总要把毛巾一角卷成细筒,塞进鼻孔里清理干净,才匆匆去学校。
  工作之初,我所在的单位没通电,用的还是煤油灯,不过不再是墨水瓶做的,而是好看的台灯。这台灯比老式煤油灯气派多了:玻璃底座厚实,两头粗、中间细,捏住中间就能端着走;还有个薄薄的玻璃罩,上半部分是圆柱形,下半部分是半圆形,两者衔接得自然协调。有了灯罩,灯光亮些,即便有风也不受影响。
  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伴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大家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不少人家还建起了楼房,用上了各类电器,墙壁和天花板上安装着各种颜色、各式款式的灯具。现在,绝大部分乡村道路也装上了路灯。有了路灯,乡村更显漂亮。
  那跳动的灯光里,映着村民脸上的笑意,也照见了乡村日子里藏不住的红火。这亮起来的不仅是道路,更是人们心头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