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祥
记得第一次品尝凤翔豆花泡馍,还是一起干活的当地小伙王明军带我去的。那年夏天,我们结伴来到南街口的“秦风豆花泡馍”店,只有一间门面的小店,里里外外坐满了人,连门外的人行道上都摆了一排小矮桌,人人面前一碗豆花泡馍,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寻了个空位坐下,明军吆喝两声,没过一会儿,一位模样俊俏、手脚麻利的姑娘便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豆花泡馍送上餐桌来。
白色粗瓷大老碗里,白亮亮的豆花簇拥着薄薄的馍片,浸泡在油泼辣子染红的豆汤中,上面浮着葱花、榨菜、豆瓣、碎麻花等佐料。白的豆花、绿的葱花、黄的豆瓣、红的辣椒,颜色多样,赏心悦目。甭说吃,单看一眼,都叫人口齿生津。我急忙拿起筷子,夹一块豆花送进嘴里,双唇轻轻一抿,嫩生生、滑溜溜的豆花入口即化。泡酥的馍片浸着浓浓的豆汁,嚼上两下,豆香、馍香、葱香、辣子香溢满口腔,真正是五味俱全。
据《凤翔县志》记载 ,北宋元祐年间 ,苏轼在凤翔任职时,当地久旱喜逢甘霖,他在庆功宴上创新性地把馍片泡入豆花中,供众人聚餐欢庆。薄薄的馍片粘了豆汁呈现金色,块状的豆花洁白如玉,浓浓的豆汁宛若琼浆玉液。
吃了几年豆花泡馍,我也耳濡目染摸清了它的做法,其原料由大豆、锅盔馍和各种佐料、调料组成。提前一天烙熟锅盔馍,称为“备馍”,选用上等小麦面粉加碱水调匀,在案板上反复揉压成硬面,擀成与锅底同样大小的圆形,放在锅里用麦草细火烙熟,再用刀切成一寸左右的薄片备用;第二道工序是“淀浆”,先将大豆挑拣洗净泡软,加水用打浆机磨成豆浆,然后入锅煮熟,放入消泡剂搅匀消泡,再将适量石膏用水泡开,与豆浆同时倒入保温桶内,迅速加盖,七八分钟后,就凝固成洁白如玉的豆花。
如今,无数传承豆花泡馍技艺的凤翔人,早已将这碗蕴含独特饮食文化的美食,传遍了全国各地。凤翔豆花泡馍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仅家乡岐山县大小城镇,经营豆花泡馍的门店就有数百家,无数钟爱豆花的人,靠做这道美食走上了富裕之路。
一碗琼浆玉液,千年不衰;一道独特美食,常品常新。它慰藉百姓口福,传播地域文化,更丰盈大众生活。这辈子,就爱那碗豆花泡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