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1日
让无声世界绽放有声未来

本报记者 张涵 文/图
“王奶奶好!”“王奶奶我好想你!”“王奶奶我想抱抱你。”5月8日,记者来到西安市莲湖区爱尔堡幼儿园,跟随园长王艳军走进了中二班,一进教室,孩子们就亲昵地簇拥到王艳军周围,争先恐后地和她打招呼。记者注意到,有几个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不同——耳后佩戴着人工耳蜗装置。
“这些孩子是‘耳蜗宝宝’,也就是听障儿童。这是我们幼儿园的特别之处,我们是一家融合幼儿园,每个班都会分配几个康复训练效果好的听障儿童,和正常小朋友一起学习、生活、玩耍。目前我们所在的中二班就有五位‘耳蜗宝宝’。”王艳军说。
“我女儿就是听障孩子,而且程度非常严重,但是我一直坚持让她接受康复训练,同时就读普通学校。后来我的女儿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在读大学期间还积极参与学生会活动,并且入了党。”说起女儿,王艳军眼里满是自豪,“从我女儿的成长经历中,我看到了接受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重要性,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和我女儿一样的听障孩子,需要被‘听见’,需要有人引导他们逐步踏入正常孩子的成长路径。”
2010年,在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和莲湖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王艳军创办了一家听障康复教育中心。但她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开一家幼儿园,让听障孩子和健全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真正推行融合教育理念。2019年,王艳军接手了一家民办幼儿园——爱尔堡幼儿园,同时把听障康复教育中心也迁移到了幼儿园三楼。2020年,在莲湖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幼儿园由民办转公办。
转为公办幼儿园后,有不少孩子前来报名入园。“每个孩子的家长我都要亲自接待,告诉他们,班里会安排听障儿童,家长可以自行考虑是否还要在我们这里就读。”王艳军说。
令人喜悦的是,融合教育的效果十分喜人。“我们观察发现,通过融合教育,普通孩子会更有同理心,也会更包容、更平和;听障孩子也更加开朗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会更健全。”说着,王艳军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一位家长的朋友圈,“你看,这是我们园里的‘耳蜗宝宝’和健全宝宝,两个孩子经常一起玩,现在两个家庭也会经常在周末约着出去玩。其实不光是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
王艳军创办融合幼儿园的实践,不仅仅是为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更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有声世界、融入社会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