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与爱同行 陕耀三秦
白小转和她的暖心工坊
    工坊里,大家正在一起做手工编织。

  本报记者 邵林喜 张涵 张梦馨 文/图
  “听力四级残疾,还是低保户,符合条件,你让她联系我吧。”2月21日,在泾阳县三渠镇三渠村,白小转和县残联的工作人员沟通后,又有一名残障人士即将加入“五姐妹玩具店”手工坊。
  2020年,先天性三级视力障碍的白小转和另外5名姐妹共同创办了“五姐妹玩具店”手工坊。如今,这里已经为20多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她们重燃生活希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温暖港湾。
  “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残联工作,协助县残联在基层开展工作,所以深知残障群体在生活和就业中面临的种种艰难。”白小转说。作为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白小转经常要协助残联组织开展针对残疾人士的各种培训。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手工编织培训。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编织品在大家的努力下诞生,白小转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组织学习编织的残疾朋友一起干,让大家能靠这门手艺实现就业呢?
  于是,白小转毅然行动起来。2020年,“五姐妹玩具店”手工坊正式成立。“我的视力不好,就承担了组织、接单、发货的工作。最早我们工坊里是有五个姐妹做手工活,就起名叫‘五姐妹玩具店’手工坊。”白小转笑着回忆起手工坊刚刚成立的日子。在手工坊里,大家都是计件挣工资,干多少活就挣多少件的工资,白小转并不参与这部分分成。“我又不干活,凭啥挣人家的钱?我们订单的甲方会给我一些代工费,我就负责组织好大家,确保订单按时交付。”白小转说。
  在白小转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加入到了手工坊。这些残障人士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手工编织这门手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自信。
  回忆起第一次领工资的情景,手工坊员工樊敏语气里都是掩不住的欣喜:“那天兴奋得很!我回家还跟我娃炫耀呢,我终于也有工资了。”她一边说着,手里还在麻利地钩着线,“现在虽然收入不多,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做手工的收入并没有办法负担家庭的全部支出,但这个工作给了残障人士一个接触外界的窗口,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尤为珍贵。
  这一点,手工坊员工怡琳感同身受:“特别感谢县残联给了我们学习这项新技能的机会,既帮我们走出了经济困境,也带领我们走出了精神困境,让我们能够摆脱自卑,勇敢接触外面的世界。”在手工坊里,大家虽然身体都有残疾,但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一起努力工作,一起追求梦想。“培训的老师也想方设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拉来了一些订单,还带我们参加了很多展会,我们的作品还参加过杨凌农高会哩!”说起这些,怡琳笑得眼睛眯成了月牙。曾经,她因为身体原因将自己封闭起来;现在,她落落大方,谈笑间尽显从容自信。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残障人士实现就业,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白小转坚定地说,“虽然我们身体有残疾,但我们同样有梦想,同样有能力为社会作贡献。”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