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婷在亲子活动室内引导学生和家长做游戏。记者 邵林喜 摄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张恒 见习记者 张梦馨 实习生 孙仰锡
“梦梦(化名),12秒就完成了6块拼图,我们再拼一个复杂的!”
“梦梦,真棒,你先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珠子,再穿一串一模一样的,好吗?”
“好的。”3岁的小女孩说着就专注地穿起了桌上的珠子。
9月5日下午,在西安市未央区陕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幼儿园,康复老师蔡砾洋正在引导着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在这里,面对听障儿童,特教老师用爱心和耐心托举孩子,为孩子们“种下”希望。康复中心老师王晓平介绍:“我们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方式,通过阶段性的康复训练,激发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并逐渐融入正常生活。”
今年是蔡砾洋从事特殊教育的第17年。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听障孩子的康复教学。对于工作的热爱,她早已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面对有着严重听力障碍的孩子,先手把手地教,在孩子有了一定的康复效果后,便引导孩子养成自由聆听和表达的习惯。
妙妙(化名)双侧植入人工耳蜗,1岁多来到这里。老师的引导加上家长的配合,三岁时,妙妙上了普通幼儿园。目前,妙妙已经上小学,学习成绩很好。
“看到孩子进入普通幼儿园或者学校学习,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最让我骄傲的事。”蔡砾洋说:“今后,我会不断拓展学习路径,给孩子们更多帮助。此外,上好每节课,让孩子在课上都有收获。”
康复老师李衍在这里工作12年了,让她感慨的是一名叫晨晨(化名)的女孩。晨晨是由奶奶抚养,3岁来到康复中心。刚来时孩子内向,沉默寡言,奶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
“我们带着晨晨做游戏,尽可能给她多点陪伴,并让奶奶多带孩子去外面转转。渐渐地,孩子感受到周围的温暖,开始爱讲话。”李衍说,“令我感动的是,今年,晨晨微信对我说她不想叫我老师,想喊我姐姐。”
今年,晨晨经历了中考,李衍向她送去祝福:“不管考试结果如何,姐姐希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与李衍一样,陈晓婷也在这个岗位工作12年。她说:“我和孩子们相互陪伴,共同进步。”
日常的教学很累,但老师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时不时给老师们一些“惊喜”。“当看到孩子们发生可喜的变化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陈晓婷说。
陈晓婷是很多孩子口中的“陈妈妈”。盼盼(化名)2岁时发现有听障问题,当时她的妈妈接受不了现状,一度抑郁。陈晓婷意识到自己进行的康复训练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她根据孩子的性格,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并和家长沟通交流。
在陈晓婷的努力下,盼盼进步很大,家长也看到了希望。目前,盼盼不但学习成绩不输正常学生,而且还是校篮球队的一员,身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我们的孩子其实并不需要关照,我希望他们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然后被平等对待。”陈晓婷说。
除了语言方面的康复课程,老师们还注重提升孩子们的身体运动状态。透过窗户,记者看到小班康复训练教室内,老师唐红娟和白倩正带领孩子们进行手工游戏训练,以剪纸编织手链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欲望。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各自的“作品”,欢声笑语洒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