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3日
时光里的小城
杨卫星
改革开放初期,我随父亲来到吴起县城,那年我才六岁。父亲领着我和母亲,从家乡关中平原出发,先坐客车到延安市,再雇一辆拖拉机继续赶路。全程五百多公里,我们走了四天五夜才到达县城。
吴起县城很小,只有一条街,全长不到两千米。街道两旁商铺不多,大都是临时搭建的铁皮房。由于植被少,一到春秋两季,大风卷着黄沙在街道上飞舞,行人走在路上,满嘴都是沙子。由于交通运输落后,当地农民出行,不是骑骡子就是骑毛驴。有些见过世面的人,在偏僻村子里谈论起汽车,村民不知为何物,好奇地问:“汽车肉好吃吗?割二斤尝尝鲜。”人们把汽车当成牛羊之物不是笑话,而是贫穷落后限制了想象。
那时候,我饭量大,经常吃不饱饭。父亲在吴起县白豹镇工作时,每次回县城,总会带我去影剧院对面的国营饭馆吃一碗拉条子。均匀细长的拉条子出锅后,浇上汤汁,撒些葱花、辣椒面,再舀一小勺滚烫的食用油淋上去,“嗞啦”一声,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我先后搬过两次家。第一次是1998年,县里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在全县推行退耕还林。我家住在县城附近的山坡上,拆迁后也要植树造林。为响应号召,我和邻居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搬家。十年后,城乡呈现了天蓝、水清、地绿的欣欣向荣景象,行人走在街上,花草的芳香迎面扑来。
自然环境好了,吴起人在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一次次被点燃。乡亲们各显神通,凭着勤劳的双手,从种植业、养殖业、商贸业里“刨”出了好日子。后来,县城建起住宅楼,妻子看着身边人陆续搬进去,也动了心。几经努力,我们在县城开发区买了套商品房。巧的是,新邻居黑娃正是我在白豹镇上学时的同班同学。在政策的扶持下,黑娃进县城办起加工厂,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平日里,我们两家人亲如亲戚。黑娃常说:“这么好的时代,不好好干,对不起老婆孩子。”
在吴起县,向往幸福生活、敢于拼搏的精神,像一股磅礴的力量,推着所有人逐光而行。我每天站在阳台眺望县城,一栋栋商业楼、写字楼、居民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新修道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如今的吴起县城,开着汽车半天也转不完。曾经的老街成了县城的一角,它的左侧是工业园区,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右侧是繁华的商业街,霓虹灯下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不绝于耳。看着穿着新潮的市民或在超市购物,或坐在饭店用餐,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