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0日
丰图义仓随想

贺和平
十月中旬,随陕西农村报社组织的采风团赴大荔县采风。令人意外的是,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竟坐落在关中东府的这片沃土上。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完备,自古是富饶之地,为何要在此修建义仓?这一疑问,在仓院内的灾害大事记中找到了答案。
从西汉到民国,大荔县灾患频发,有记载的严重旱灾达8次,春夏无雨导致粮食绝收。黄河、渭河、洛河大涨引发的洪灾10余次,汪洋淹没农田,民众只得“攀树而栖”;蝗虫灾害严重,虫群蔽天蔽日,庄稼百草尽毁;风灾、雪灾、兵灾更是时常光顾。加之人口稠密,即便是丰饶如关中,饥荒仍屡有发生,饭碗问题始终是民生要事。
修建丰图义仓的关键人物,是清朝光绪年间时任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的大荔籍人士阎敬铭。这位有“关西孔子”美誉的贤臣,心怀远见与民本之心,且为官清正,未动公帑,转而倡导修建民间义仓。他亲自选址设计,拿出积蓄带头筹建,力量不足便逐年推进,通过售粮滚动发展,最终建成这座占地11039平方米、含58孔仓厫、可储粮5220吨的粮仓。
这座粮仓的修建颇具匠心,建于黄河西岸台塬之上,地势高燥,通风向阳,利于储粮。其内外两城、仓墙合一的构造,兼具防御与仓储双重功能。仓厫底部松木板离地40厘米,既是通风道也是防鼠猫洞;仓顶分12段排水,以U型槽导水排出,辅以糯米汁嵌缝的青砖铺面,有效防渗漏。粮仓建成140余年,至今仍严整矗立,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艺术堪称“古建筑之瑰宝”。
矗立在丰饶关中大地上的丰图义仓,沉淀着粮食安全的中国智慧。“民以食为天”“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即便在科技发达、生产力大幅提升的今天,粮食安全仍是关系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国之大者”。这座至今仍在储粮的古仓昭示我们:粮食的生产与储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