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0日
烧土豆
刘斌武
我从小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清涧,早已习惯本地的乡土民情。即使后来离开了老家,童年的那些趣事却难以忘怀。寒露过后,家乡山头上的庄稼基本成熟,收割季便到了。
每当放学回家,吃过晚饭,我和几个约好的小伙伴去山里捡柴火。那时,农家做饭用铁锅灶膛,全靠烧柴火。这时,孩子们便去捡柴火,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到了野外,大家一边捡柴火,一边玩耍,时间过得也很快。
深秋时节,人们在山里劳动,有不少能吃的东西。红枣、玉米、花生、土豆、黄豆等,有的可以生吃,有的需要加工做熟,比如在火上烤玉米、烧黄豆、烧土豆。
小时候最喜欢烧土豆,那时我们都叫它“山蔓”,压根不知道学名叫马铃薯。因为它埋在地里,一刨出来,胖乎乎的,格外惹人喜欢。烧土豆有两种方法:一是埋在刚燃过的明火堆里,等半个小时就熟了;二是在坡缓地上挖个小坑,下端留着火口,坑里堆起拳头大的干土疙瘩,火口里烧干硬柴火,直到土疙瘩烧得通红,再把土豆一颗一颗搁进去,敲碎土疙瘩埋严实,等上个把小时才能熟。接后用小木棒扒开冒火星的灰堆或热土堆,瞅准外皮烧黑的土豆勾出来,晾到温度合适,剥掉焦黑外皮,早已垂涎欲滴的我们张嘴咬下焦黄的瓤子,那股醇香爽口极了。
至今记得,几个孩子一边吃着土豆,一边哼唱着陕北秧歌:“一疙瘩山蔓儿土里埋,圪冒圪冒长出来;经风见雨太阳晒,青秆绿叶白花开;秋里抱下一窝儿子来,白胖胖的惹人爱。”这首秧歌是正里听来的,那时村里来了邻村的秧歌队,有个年轻“伞头”,头上拢着羊肚子毛巾,穿着秧歌服,要在村庄的大路口打彩门,在院子里召集人马时唱的。当时就觉得这词好,比喻恰当,格外生动,没有乡村实际生活,难以表达出来的。
我喜欢土豆,喜欢童年的故事。一个人的记忆有限,像一滴水,只是简短的缩影,若能汇聚起来,便是故事的大海,是乡村民俗文化的海洋。
我从小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清涧,早已习惯本地的乡土民情。即使后来离开了老家,童年的那些趣事却难以忘怀。寒露过后,家乡山头上的庄稼基本成熟,收割季便到了。
每当放学回家,吃过晚饭,我和几个约好的小伙伴去山里捡柴火。那时,农家做饭用铁锅灶膛,全靠烧柴火。这时,孩子们便去捡柴火,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到了野外,大家一边捡柴火,一边玩耍,时间过得也很快。
深秋时节,人们在山里劳动,有不少能吃的东西。红枣、玉米、花生、土豆、黄豆等,有的可以生吃,有的需要加工做熟,比如在火上烤玉米、烧黄豆、烧土豆。
小时候最喜欢烧土豆,那时我们都叫它“山蔓”,压根不知道学名叫马铃薯。因为它埋在地里,一刨出来,胖乎乎的,格外惹人喜欢。烧土豆有两种方法:一是埋在刚燃过的明火堆里,等半个小时就熟了;二是在坡缓地上挖个小坑,下端留着火口,坑里堆起拳头大的干土疙瘩,火口里烧干硬柴火,直到土疙瘩烧得通红,再把土豆一颗一颗搁进去,敲碎土疙瘩埋严实,等上个把小时才能熟。接后用小木棒扒开冒火星的灰堆或热土堆,瞅准外皮烧黑的土豆勾出来,晾到温度合适,剥掉焦黑外皮,早已垂涎欲滴的我们张嘴咬下焦黄的瓤子,那股醇香爽口极了。
至今记得,几个孩子一边吃着土豆,一边哼唱着陕北秧歌:“一疙瘩山蔓儿土里埋,圪冒圪冒长出来;经风见雨太阳晒,青秆绿叶白花开;秋里抱下一窝儿子来,白胖胖的惹人爱。”这首秧歌是正里听来的,那时村里来了邻村的秧歌队,有个年轻“伞头”,头上拢着羊肚子毛巾,穿着秧歌服,要在村庄的大路口打彩门,在院子里召集人马时唱的。当时就觉得这词好,比喻恰当,格外生动,没有乡村实际生活,难以表达出来的。
我喜欢土豆,喜欢童年的故事。一个人的记忆有限,像一滴水,只是简短的缩影,若能汇聚起来,便是故事的大海,是乡村民俗文化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