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柿”业红火带来好日子
    10月10日,马补奇正在介绍太秋甜柿。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咔嚓!”10月10日,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太秋甜柿种植示范园,游客抬手从枝头摘下一颗圆润饱满的果子,外皮红中带黄。不用等变软,直接咬下去,甜津津的汁水顺着指尖流。谁能想到,这被大伙儿称作“柿子界爱马仕”的宝贝,前些年在村里还经历过“生死关”,如今却成了让村集体增收、村民家门口赚钱的“金果果”。
  2018年,在多数农户还专注于种植常规水果时,姜嫄村敏锐发现太秋甜柿的潜力——鲜食口感独特、市场竞争小、附加值高,毅然决定在杨凌试种。可当年,首批试种的太秋甜柿遭遇了最大挑战:成活率低。
  “当时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轻易放弃。”姜嫄村党支部副书记马补奇说。关键时刻,杨凌作为“农业硅谷”的人才优势凸显,发现问题后,专家教授第一时间赶到地头,手把手指导解决种植难题。凭着这份坚持与专业支持,后续种植逐渐走上正轨,一期种植成活率达80%,二期提升至95%。
  这太秋甜柿到底为啥这么招人喜欢?秘诀全在“精养”上。从果子刚挂枝到成熟,每个生长节点都不含糊。为护好果树,农户们不用化学除草剂,采取人工拔草;基本不用化肥,专门拉来羊粪埋进土里,把土壤养肥;果园还铺稻草,既能保墒又能肥地。这些“笨办法”,守的绿色种植的规矩,也养出果子的好口感——青皮时脆爽,微黄时带着哈密瓜甜香,一口一个惊艳。
  “要想品质好,必须要疏果。舍不得疏果,就卖不上价钱。”马补奇告诉记者,每年疏果都要狠心摘掉三分之一的果子。
  姜嫄村抓种植管理,也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目前,产品不仅覆盖区内及省内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今年,村上还与陕农发集团达成合作,实现从杨凌直发香港的销售模式。如今,太秋甜柿已成为揉谷镇的招牌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基地正准备开建第四期,总面积将扩大到500亩。更让人高兴的是,这“金果果”真的变成了“致富果”,今年预计能给村集体带来40万元左右的收入,还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说起以后的打算,马补奇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计划建培训中心,开展研学游,带着更多乡亲一起种甜柿,一起致富。”这颗脆甜的小柿子,正载着村民希望走向更远的地方。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