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辽蟹“闯”西北 稻田“点”成金

本报记者 曹丹妮 文/图
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无定河潺潺流淌。沿岸连片稻田泛着金黄,丰收香气随风漫溢,一群青壳白肚的中华绒螯蟹穿梭其间。而十三年前,这片土地,还面临着“亩产低迷、土壤泛白”的窘境。
流经榆林市横山区的无定河属季节性河流,充沛水源、适配土壤与气候,早已撑起当地悠久的水稻种植史。但长久以来,分散种植模式效益不高,亩产微薄,土壤盐碱化问题日渐凸显,成了农户亟待破解的难题。
2012年,为破解难题,张如升、乔建兵等一批农户,从千里之外的辽宁盘锦稻田螃蟹身上,看到了新可能。
“有洄游属性的河蟹在稻田间活动,既能疏松土壤、助力水稻根系分蘖,又能捕食害虫、减少病害,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10月13日,谈及稻田蟹的优势,乔建兵如数家珍。
起初的试养,如今想来更像是一场与天时、水土的艰难博弈。乔建兵回忆道:“‘倒春寒’一来,螃蟹直接就‘僵’了,在水里一动不动。我们这边的水、土,它们都不习惯,成活率低。”
面对困难,养殖户们更是将家安在了田边。白天测水温、观蟹态,夜里查资料、打电话,向远在盘锦的农技专家求助。他们日夜守护,为蟹苗越冬在冰面钻孔增氧,为应对雨季提前挖出深浅不一的“蟹沟”。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这群远道而来的“移民”,能否在陌生的黄土高原扎下根?
就在养殖户的艰难探索之际,他们的尝试得到了政策的关注。横山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生态农业的苗头,将其纳入重点扶持产业,对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每亩补贴400元,续建每亩补贴200元。“这笔钱,给了我们探索下去的底气。”乔建兵说。
政策东风之外,科技精准赋能让产业走得更加扎实。横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文章介绍,近年来,他们推广智能化管理平台和黑水虻高蛋白饵料,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养殖变革。“营养跟上了,蜕壳顺利,螃蟹的体质和品质自然上了一个台阶,销售期也得以大幅延长。”
终于,十三年坚守迎来了黄土高原上的“金色丰收”。
曾经的盐碱地,在一茬茬螃蟹的“耕耘”和天然肥料的滋养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盐碱化程度减轻,pH值稳步下降,水稻在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的情况下品质得到提升,身价倍增。
金秋,正值螃蟹最肥美的季节,也是蟹农们最忙碌的时候。国庆期间,走进乔建兵的稻田,工人们正麻利地将螃蟹分拣、称重分级、打包。“现在每天能卖出扣蟹6000 斤、成蟹700 斤,日销售额12万元左右。”他掰着指头算账,笑意从眼角溢出来,“我们的螃蟹不仅在本地抢手,还进入新疆、青海等地的市场。”
现今,循着无定河沿岸稻田望去,不仅能看到沉甸甸的稻穗,还能看见不同生长阶段螃蟹的灵动身影。从最初“水土不服”的蟹苗,到如今肥大的成蟹,它们的成长之路,恰是横山新农人用智慧、汗水与坚守,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的一首关于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现代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