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5日
錾声里的传承

本报记者 曹丹妮
9月5日,秋阳漫过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山峁,在鲍武文的石雕传习所里洒下斑驳光影。72岁的老人端坐在木凳上,双腿稳稳夹住半成型的石狮,右手握錾、左手持锤,银亮錾尖在青灰石材上游走,“叮、叮、当——”清音起落间,石狮眉骨渐显,眼底仿佛有灵光悄然苏醒。
“13岁跟师傅学凿石头,磨秃了十几把錾子,才敢说摸透了石头的脾气。”鲍武文的指尖爬满厚茧,是60年与石头相守的印记。从16岁独立接活,到30岁办厂授徒,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早已将生命与古老技艺紧紧交织。如今,在绥德的石魂广场,19.5米高的“天下第一狮”傲然屹立;千狮桥上,千余只石狮姿态纷呈;“天下第一楼”浮雕纹路细腻如丝。这些点缀城乡的石雕地标,皆是他与弟子以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技法,一錾一锤刻出的绥德名片。
在绥德县,如鲍武文般与石头“对话”的匠人并不少见。走进吉祥雕刻有限公司的车间,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人工雕刻区内,匠人俯身精雕,锤起錾落间,炕头石狮的鬃毛纤毫毕露;隔壁数控机床水声潺潺,刀头飞转,一日便能完成以往三四天的工作量。“以往手工雕一对石狮,粉尘呛得人难受,现在用水循环降尘,又干净,产量还翻了一番。”公司经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海东手捧新出炉的文创石狮,细细端详,“这只‘喜狮’融入了绥德唢呐元素,那款‘福狮’点缀动漫眼瞳,年轻人特别喜欢。”
今日的绥德石雕,早已不是“深藏闺中”的旧工艺。产业创新园区内,古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光成正对照图纸调试石材切割设备。这家2018年创立的企业,如今可承接从护栏牌楼到影壁雕塑的全链条订单。30余名工人常年忙碌,每年发放工资超200万元,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从守艺到创艺,从独行到集群,绥德石雕正以蓬勃新姿拥抱时代。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11位、省级非遗工坊3处,石雕厂家逾百家。仅四十里铺镇242国道沿线,就聚集了79家工作室,3000余名从业者在石雕技师带领下共创未来,年产值近2亿元。2023年2月,绥德石雕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暮色四合,石雕传习所里的錾声仍未停歇。那些被匠心点活的石头,正从绥德的山坳间走向更远的世界。它们既承载着千年技艺的根脉,也铺就百姓增收、匠心传承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