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为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
富平县水肥一体化喷灌。(资料图)
7月29日,张雨露在地里查看土壤墒情。
今年夏播期间,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推广气吹式玉米精量播种机,以达到一播全苗不漏苗,为秋粮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资料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盛夏的关中平原,热浪翻涌。在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流曲村,千亩玉米长势正好,富平宏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田忠强抹去额上汗水,眼中却没了以往的焦灼:“往年这个时候,旱了愁浇不上水,涝了怕排不出去,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如今这高标准农田的建成,让咱这地旱涝不慌,一亩地稳稳多收200公斤!”
渭水之南,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硬仗正在烈日下悄然推进。面对全省气候干旱的严峻形势,“以秋补夏”成为渭南必须打赢的关键硬仗。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推广、“三贴近”机制如火如荼——渭南以三重硬核举措,织就一张秋粮稳产增产的坚韧之网。
1 扩面积提效益——高标准农田的“旱涝密码”
7月25日,站在富平县流曲镇流曲村的高标准农田旁,半人多高的玉米在阳光下翻涌着绿浪。田忠强俯身掬起一捧湿润的泥土,指尖传来的凉意让他笑意舒展:“以前这些地块碎得像摔破的瓦罐,旱时裂缝能塞进拳头,涝时积水难排,现在可大不一样了。”
这番今昔对比,正是渭南市“以秋补夏”战略的生动缩影。今年,渭南市农业农村局以“扩面积、增效益”为破题关键,打出一套组合拳。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王若勇指着纵横交错的沟渠介绍:“流曲村的蜕变不是孤例。这几年,全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的核心抓手,整合涉农资金推进土壤改良和灌排系统升级,仅今年就新改建12万亩高标准农田。”
田忠强的几百亩地曾是“望天收”的典型,地块分散、沟渠淤塞,农机进地都困难。如今,随着推土机轰鸣,23块“补丁地”被整合成4个方正田块。“光田埂就腾出15亩!”他掰着指头算账,“新修的防渗渠像毛细血管通到田间地头,地下管网密布,浇地再也不发愁。”
王若勇补充道,这仅是渭南“扩面积”棋局的一步。为全力打好“以秋补夏”硬仗,全市同步推进“夏闲田”整治和土地扩种,在蒲城县精准布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变化在田间具象化。田忠强打开手机APP展示:“墒情监测仪实时传回数据,需要浇水时指尖一点。”他拨开墨绿的玉米叶,露出壮实的茎秆:“过去亩产500公斤就烧高香,现在水肥精准调控,700公斤是保底数!”
效益账更让他振奋:节水灌溉省下30%水电费,规模化耕作降低机械成本,加上产量提升,每亩增收超400元。田埂上,田忠强弯腰抓起把泥土攥成团,“你看这土松软油亮,农机深松时每亩掺了3吨有机肥呢!”
数据印证着一切: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1万余亩,项目区粮食产能大幅提升。“这些‘铁杆庄稼’,就是金秋夺丰收的主力军!”微风掠过田野,田忠强望着翻滚的绿浪,仿佛已看见金黄的玉米堆满粮仓。
以秋补夏,既要向闲置土地要面积,更需向科技要效益。如今,碎片化的“补丁田”蜕变为旱涝保收的“吨粮田”,种粮人指尖轻点就能精准灌溉,增收的喜悦从田垄蔓延至心头。
2 抗灾害强管理——水肥一体化的“科技铠甲”
在华阴市罗敷镇台头村的千亩玉米地里,一根根埋设在地下的黑色管道纵横交错,正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系。
37岁的种粮大户张雨露轻点手机,田间的喷灌设施应声启动,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今年虽然春夏连旱,可咱这庄稼丝毫没受影响。有这套‘铁铠甲’护着,秋粮丰收十拿九稳!”
今年,渭南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今夏雨特别少,咱这系统按墒情启动,能精准补水。”更令张雨露惊喜的是,溶解在水中的肥料通过滴灌带直达根系,使得小麦在干旱中逆势上扬:实打验收时亩产突破13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23%。
这份底气和从容来自渭南市农业农村局未雨绸缪的科技布局。面对春夏连旱的困局,渭南市将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列为提单产的核心举措,抓好防灾减灾、田间管理、病虫防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等“五项行动”。
“干旱是渭北旱塬的常态,但科技能让庄稼旱涝保收。”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郝延新告诉记者,全市启动秋粮抗灾强管提单产夺丰收行动,以8个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整建制推进县、21个“吨粮镇”以及94万亩“三主融合”展示田为核心,因地制宜落实水肥调控、病虫防控、一喷多促等增产减损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灾害影响,打造秋粮产量新增长点。
走进张雨露的泵房,一组银色设备正在自动配比肥料。他打开手机展示: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当含水量低于18%时自动报警;气象站提前48小时预测降雨,避免无效灌溉。最精妙的是施肥模块,能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期的需求,精准调配氮磷钾比例。
“过去浇地大水漫灌,1000亩地要雇20多人忙活七八天。”张雨露抚摸着滴灌带感慨,“现在两个人两天就能搞定,节水超过35%。”今夏持续高温中,系统按需启动“微量多次”灌溉模式,让每一株玉米苗都“喝”饱了水。
张雨露的千亩示范田,正是渭南市科技抗灾战略的缩影。为加速技术落地,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推广机制:在华阴、富平、蒲城等8个粮食主产县,建立了核心示范区;开发线上服务平台,农技专家24小时在线答疑;将技术应用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结合,优先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安装设备。
成效在数字中彰显:目前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近130万亩,在遭遇气象灾害的年份,科技田仍保持15%以上的增产幅度。
3 “三贴近”优服务——专家田间地头“传经送宝”
7月28日清晨,在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岗涛已经下地。他俯身拨开叶片,用手指着玉米螟虫啃噬的痕迹对围拢的农户说:“现在正是二代粘虫爆发期,必须立即用氯虫苯甲酰胺兑水喷雾。”种粮大户王建民恍然大悟:“怪不得地里有些玉米蔫了,原来是病虫害作怪,李老师太厉害了!”
李岗涛的身影,是渭南市独创的农技服务“三贴近”机制的生动注脚——贴近农民强培训、贴近一线强服务、贴近实际强推广。为打破传统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渭南市组建了由千余名农技人员组成的“三贴近”包镇抓村技术指导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根据相应农时和农户需求,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
当天下午,在荆姚镇的一片科技示范田里,李岗涛蹲在地上讲授密植要领:“传统种植每亩3800株就到顶,看这片!”他拨开眼前的玉米丛,“6000株秘诀在缩行增密,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单产能提高不少。”
农户点单、中心派单、专家接单,这样的案例正在渭南遍地开花。李岗涛展示手机里的服务记录:7月以来处理咨询287条,开展田间课堂23场。他也曾连夜驱车,为白水县突发玉米锈病的农户送药。“看到病害及时控制住,再苦再累都值了。”他笑着说。
“‘三贴近’服务看似是‘软实力’,实则是提单产的‘硬支撑’。当专家和农民在田垄间共沾一身露水时,科技兴农的种子便真正扎下了根。”王若勇感慨地说。
而这样的服务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三贴近”服务团指导的田块,病虫害损失率下降12个百分点,技术到位率达93%。全市推广玉米一增四改(增密度,改等行为宽窄行、改硬茬播为条带悬播、改单层一炮轰施肥为分层分期施肥、改大水漫灌为精准灌溉),预计平均增产15%。
今年,渭南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381.92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强基固本、水肥一体科技赋能、“三贴近”服务精准滴灌多重保障下,全市秋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预计总产将实现显著提升,为全省“以秋补夏”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回望这场秋粮生产攻坚战,渭南以“扩面积、提单产、优服务”三路并进破局突围。这个实践也昭示着:粮食生产既要向土地要潜力,更要向创新要动能。复耕补贴政策唤醒沉睡资源、智能灌溉系统织就发达“水网”、田间地头服务提升亩均效益……这不仅是土地的蜕变,更是丰收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