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宝鸡:7.3万名“新农人”活跃乡村
  本报记者 韩小珍
  盛夏时节,走进宝鸡市千阳县的矮砧苹果种植基地,无人机正在进行精准植保作业,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土壤数据自动调节灌溉——这一幕幕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场景,正是宝鸡市“新农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宝鸡市已涌现出一批“新农人”,他们正用智慧与创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宝鸡坚持把培育“新农人”作为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的重要抓手,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返乡唱响“田园牧歌”
  7月18日,在陕西瑞丰汇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郁郁葱葱,挺拔的植株整齐排列,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基地负责人古泳凯正穿行田间,仔细查看玉米长势,不时用手拨开叶片观察墒情。
  “夏玉米最怕高温高湿,这时候田间管理一点儿不能马虎。”古泳凯抹了把汗说,“从墒情监测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关系到秋收产量。”这位皮肤黝黑的“新农人”,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
  今年32岁的古泳凯,根深深扎在西府的黄土地上。15岁那年,这个关中汉子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辗转多地打拼,做过餐饮、包过工程。然而,无论走多远,他的梦里总会出现家乡的麦浪、父母的期盼和那片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
  “父母年纪大了,离得近点既能尽孝,又能守着这片生养我的土地。”2017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古泳凯作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返乡创业,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农业梦”。
  “说出来不怕笑话,刚回来时我连基本农时都不懂。”古泳凯坦言。为了补上农业课,他白天泡在地里实践,晚上学习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从播种时机到收获标准,他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
  经过几年摸索,古泳凯的农业事业已初具规模。他成立的公司各具特色:宝鸡凯丰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注猕猴桃种植和生态养殖。目前,200亩猕猴桃园硕果累累;陕西瑞丰汇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则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在凤翔区和定边县拥有1.35万亩种植基地。基地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无人机巡田、物联网检测设备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做农业很累,但我很喜欢,我也知道自己选对了路。”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古泳凯眼中闪着光。从漂泊到回归,这位“新农人”用双脚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梦想,在故乡的田野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
  带着乡亲富起来
  在岐山县凤鸣镇苍颉庙村,有一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蔬菜专家”的带头人——王宝红。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这位1975年出生的中共党员、中级职业农民,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
  苍颉庙村以蔬菜种植闻名,但过去村民单打独斗,收入微薄。2019年,王宝红担任村支书后,敏锐地意识到: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苍颉庙股份经济合作社应运而生,开启了蔬菜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发展,在销售渠道上,王宝红带领合作社积极开拓市场,与多家大型超市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同时发展电商销售,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直接带动了100余名村民就业,年发放务工费14万元。如今,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308万元,成为当地知名的定点蔬菜诚信供应商。2024年,苍颉庙透心红胡萝卜更是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赢得了国家级荣誉。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王宝红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不仅自己刻苦钻研农业技术,更无私地将所学所悟传授给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我会继续学习新技术,分享经验,带动乡亲共同增收,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7月19日,王宝红告诉记者。对于未来发展,王宝红充满了信心。
  从一名普通菜农到新时代农业带头人,王宝红用科技和实干激活乡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书写着新时代农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她的带领下,苍颉庙村的蔬菜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新农人”共筑“兴农梦”
  在眉县汤峪镇郝口坡村的千亩猕猴桃园里,总有一个身影在绿荫间忙碌,他就是刘军斌,眉县政协委员、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带头人、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培训班优秀学员。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职业农民从“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变的生动写照。
  2004年,怀揣创业梦想的刘军斌辞去宝鸡旅游集团的工作,回到家乡投身猕猴桃产业。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他的首次创业几乎赔光了积蓄。面对挫折,他坚信“知识才是成功之钥”,秉持“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的信念,不断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从一名“农业新手”成长为行业领头人。
  “是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让我这个‘农业小白’慢慢摸到了门道。”7月20日,刘军斌告诉记者,自己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个人努力,更得益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赋能。
  一直以来,宝鸡市以促进产业兴旺、振兴“三农”人才为导向,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和“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等载体,通过“面对面授课”“手把手教学”一线培训到村头户头田头活动,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打造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升乡村人才振兴内生动力。
  刘军斌牵头成立的眉县兄弟果业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6人团队,发展成国家级示范社,带动周边20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刘军斌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显著成效,也激励着更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用知识和行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宝鸡市,45岁以下“新农人”7.3万余名,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农民张凌云、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林熙等一批先进典型。其中6250名“新农人”领办企业、合作社9375家,带动发展特色产业180万亩,吸纳带动5万余人就近就地就业;376名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农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50个,推介发布主推技术415项,目前,“新农人”已经成为宝鸡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