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阅享人生
方寸书签日月长
  梁永刚

  爱书之人,大多有使用书签的习惯。书签和书籍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工具。拿到一本新书,很少有人会一口气读完。累了、乏了、有事了,往往需要中断阅读,此时书签便派上了用场,轻轻往书页中一夹,省却了下次阅读时的查找,可谓是省事省心。
  我自幼喜爱读书,但接触到真正的书签却很晚。上初中时,我就养成了不随意折书页的习惯,没有书签,就拿一把塑料尺子或者硬纸片夹在书中。考入师范学校后,除了在图书馆和阅览室读到更多的书外,自己还省下生活费买了不少书。那时候物资匮乏,市场上书签的种类很少,价格也不便宜,于是我们这些学生只好自己动手制作书签。一些好看的树叶、过时的明信片、稍硬一点的包装纸盒,经过一番精心剪裁,在上面题字作画,摇身一变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签,为那些年的读书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我第一次购买真正的书签,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一次去书店闲逛,偶然遇到一套《金陵十二钗》的木质书签,共12枚,图文并茂,制作精美,还散发着淡淡清香,令人爱不释手。一问价钱,一套60元,是我当时月工资的一半。思忖再三,我咬咬牙狠下心买了下来,圆了多年的一个梦想。再后来,随着工资上涨,囊中不再羞涩,加之一年会出去旅游几次,只要遇到自己钟爱的书签,我便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
  平日里,我喜欢逛旧书摊淘书,偶尔会与原主人遗漏在书中的书签不期而遇,或者是一张早已泛黄的黑白照片,或者是一枚写着寄语的干枯枫叶。闲暇之余,细细品读着旧书里年代久远的文字,久久凝视着在书中不知尘封了多少年的书签,书签背后的那段陈年旧事便乘着想象的翅膀蹁跹而来。
  书签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古代卷轴书的出现应运而生。不过,那时候的书签称为“牙签”“牙黎”,多用珠片、木棒或金属条做成,身份显赫之人也有用象牙来做。“牙签”是一种挂签,古代读书人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就在卷轴的另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北宋以后,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应用,出现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书籍,原本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文人墨客在书签上题诗作画渐成风气。至此,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和现在的书签并无两样。
  书签虽小,平添闲情逸致,折射文人情怀;方寸之间,管窥千年文化,反映百态人生。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看电子书,传统书签的功能逐渐丧失,在市面上越来越少。不过,对于爱书人来说,收藏那些曾经伴随自己倚床夜读的书签,不只是怀旧心情使然,更是收藏一份读书的美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