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鼓乐声声传千年
    岐山转鼓表演冲击力强,艺术表现力丰富。(资料图)

    岐山转鼓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民间舞蹈的精粹,注入了现代美学理念。(资料图)

    中央电视台走进岐山拍摄转鼓。(资料图)

    热闹的岐山转鼓现场。(资料图)

  本报记者 韩小珍
  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振人心、提士气。在宝鸡市岐山县,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岐山转鼓因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磅礴宏大的气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月26日,随着龙年春节的脚步日渐临近,岐山县故郡镇索王村的村民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自发地组织起来,在村里的文化广场敲起了岐山转鼓,为春节民俗传统文化展演做准备。
  “咚锵咚锵咚咚锵……”排练现场,锣鼓声激昂嘹亮,铿锵的鼓点和动感的节奏,让人热血沸腾。
  “岐山转鼓是北方鼓乐的一种。它以阵容浩大、边击边舞而独树一帜,鼓谱编配自成体系,表演击打套路规范。‘转’是岐山锣鼓中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形式,民间称之为‘跑鼓’或‘跑转鼓’,表演时鼓手挥舞鼓槌跳跃奔跑于鼓阵中,钹手也不断变化位置,鼓声雷鸣、锣钹高亢,舞蹈动作张扬,鼓乐舞蹈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激昂雄壮、阵势磅礴,给人以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冲击力。”岐山县文化馆副馆长赵春侠向记者介绍。
  岐山转鼓最早为祭祀、征战所用,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典礼节庆的助兴表演,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转鼓打法,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转鼓队伍。
  经过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创新,岐山转鼓从鼓乐到鼓谱到表演形式都日臻完美,成为岐山民俗文化活动中最为活跃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岐山转鼓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舞蹈改编而成,二槌是指分两个不同的段落,鼓点不同。三槌则是每个环节鼓点不同,结束时用三槌将气氛推向高潮。转法分为二人转、四人转和全场皆转,鼓手动作有跑、跳、打、抹、抽、马步等,节奏明快、环环相扣,乐中有舞、舞中有乐,递进式发展,高潮处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岐山转鼓索王锣鼓协会会长王亚弟说告诉记者。
  岐山转鼓在长期流传表演中经过民间艺人耳听口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带有祠堂文化的缩影。因而在岐山产生了不同的乡村锣鼓队,具有不同鼓谱的地域特征和村族特征。
  在岐山锣鼓民间艺术中,索王锣鼓队是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绽放的一枝最绚丽的花朵。
  近年来,经过不断创新传承和发展,索王锣鼓已深深扎根于三秦大地。这个千余人的村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敲锣打鼓。自1980年以来,他们先后参加过国内多次大型庆典活动,还应邀赴英、美、法、德、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专场表演;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参加了黄帝陵祭祖典礼;2000年,索王锣鼓参加了陕西省千面锣鼓迎千禧大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进行了现场直播;2010年参加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并获“铜鼓王”……
  2007年5月,岐山转鼓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岐山转鼓索王锣鼓鼓队老艺人王致华(已故)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转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效促进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2018年10月,岐山县文化馆命名索王锣鼓队为第一批“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并为其授牌。非遗传习所通过政府资金扶持,传承单位和个人收徒传承,定期举办非遗培训班,使民间绝活后继有人。
  同时,岐山县文化馆还定期举办暑期岐山转鼓培训班,对青少年儿童及家长进行免费培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特聘非遗传承人给学生们讲解岐山转鼓历史,现场传授岐山转鼓技艺,以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使岐山转鼓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