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镇巴腊肉产销旺
    齐坤正在翻看熏制的腊肉。

    工人正在晾晒香肠。

    文光琴在介绍腊肉制品。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镇巴腊肉是秦巴山区的代表性“土特产”,更是当地人聚餐、过年吃团圆饭时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做腊肉的习惯。小时候,我就跟着父母做腊肉。”镇巴县小洋镇木桥社区的齐坤说。1月30日,记者来到齐坤开办的“再回首腊肉坊”看到,几口塑料大桶里腌制着腊肉,簸箕里还剩有腌制腊肉的拌料。旁边,三间烘房里“烟雾缭绕”,挂满了猪蹄、排骨等腊肉。
  2019年,齐坤在他家周边修建厂房养猪。他一边卖鲜肉,一边卖腊肉。“第一年我养了600头,其中400头卖鲜肉,200头熏腊肉。2023年又扩建了圈舍,养猪800头。”齐坤告诉记者,猪肉价格好时他卖鲜肉,价低时熏腊肉,规避了“猪周期”风险。
  “一款优质的镇巴腊肉,生猪的生长期在10个月以上,毛重150公斤以内。肉质要紧实,肥瘦要均匀。太肥吃起来油腻,太瘦吃起来又太柴。养殖生猪的品种需要改良,烘出来的腊肉口感才好。”齐坤说。
  镇巴县兴隆镇的文光琴做建材生意起家,2021年转型收猪做腊肉,创立“楮之源”腊肉品牌。年末岁首是最忙的时候,文光琴每天往返于集镇和县城之间,给客户送货。“我们线上和线下都在卖,但是线下卖货更多,多数都是回头客。”文光琴说。
  2018年,镇巴县出台《做大做强镇巴腊肉产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决定》,从养殖标准、质量管控、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腊肉追溯体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开启了腊肉全产业链新图景。
  与齐坤的腊肉作坊不同,在镇巴县绿色产业现代化园区,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腌制车间里,盛满了正在腌制的五花肉、排骨和猪蹄。几名工人正在切肉,准备灌香肠。在熏制车间里,钢架上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生肉,底下是木柴生的炭火。
  尽管是现代化园区,但镇弘蜀乐公司还是沿用着传统腊肉制作工艺,保留儿时家乡的味道。该公司开发出的镇巴腊肉+腊肉丝、腊肉拌饭、腊肉拌饭酱、自热米饭等系列产品,远销北京、深圳、西安等地,2023年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
  镇弘蜀乐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建立专家工作站和产业发展研究院。政府、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正在建设中的镇巴腊肉科创中心,将成为全县冷鲜肉深加工、腊肉深加工、方便腊肉制品加工的生产中心以及预制菜新产品研发中心,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镇巴腊肉有上千年的历史,2010年获得全国首家腊肉地理标志保护。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镇巴腊肉”列入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2022年,“镇巴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入选全国优秀案例。2023年“镇巴腊肉”品牌价值2.08亿元。
  “镇巴腊肉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和全程可追溯系统的运用,使镇巴腊肉品牌得到有效保护。”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刘远军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培育出8家SC认证腊肉加工企业、18家腊肉加工小作坊,年生产能力5000吨,镇巴腊肉全产业链就业8000余人,综合产值15亿元。
  汉中市大力发展“五个农业”,镇巴腊肉是品牌农业的代表。如今,镇巴腊肉不只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个具有品牌价值、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全链升级的产业。
  “在物资流通困难的年代,腌制腊肉成了古人保存鲜肉的一种技艺。不但保存得好,还是一种美味,充分反映了当地人的智慧。”镇巴县副县长邵永宏说,镇巴腊肉是一个区域的饮食习惯,是外地游子的一抹乡愁。在物资丰富的今天,镇巴腊肉成了人们维系情感的纽带,是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