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汉调二黄排演忙
    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演出。

    许世莲(左一)指导排练汉调二黄剧目。

    演员正在排练《激战牛蹄岭》。

    汉滨区汉调二黄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排练。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文/图
  汉调二黄是安康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大型地方剧种,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或二黄戏。汉调二黄是京剧的主要声腔剧种之一,是陕西省第二大地方剧种,因其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称“汉调”,在安康地区还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汉调二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在安康,在重大节庆、文化交流、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有汉调二黄戏剧班子前来表演。汉调二黄也成为安康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1月27日,记者刚走进安康市群艺馆大门,就听到不远处传来阵阵鼓乐声。在文安楼下,汉滨区汉调二黄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排练节目,汉调二黄市级传承人许世莲在其中指导着。“我们成员有16人,其中还有汉调二黄省级传承人乐建华。大家都是退休后爱好汉调二黄,就聚在一起排练节目,2023年在汉滨区和高新区表演了56场。”许世莲笑着说。
  许世莲1959年考上陕西省戏曲学校汉剧班,1961年上台演出。“我14岁就开始上台演配角,对佘太君这一角色塑造得颇为成功。我主演老旦,同时也会兼职演一些老生戏。”许世莲说。
  “过去下乡表演汉调二黄,即使是冬天,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看戏。”许世莲介绍,戏曲文化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生活体验,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让观众能够通过戏曲情节感受到共鸣。
  为了弘扬传统 戏曲 文化,传承国粹艺术,在戏曲进校园中,许世莲每周都要到安康高新中学分校、恒大小学等学校给学生上课,让学生们了解汉调二黄,从小接触学习,爱上汉调二黄。
  现在 ,安康不仅有一批从事汉调二黄演出的老艺人,还有一批新培养出来的优秀年轻戏曲演员。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分别在2001年和2013年招收了学员,2001年的学员现在已经是剧团的顶梁柱,2013年,招收65名学员,分别设置表演班和器乐班,总学制8年。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一方面依托安康本地的各级汉调二黄传承人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加强与武汉汉剧院等专业剧团的交流学习。
  “根出一源,花开五朵,全国汉剧一家亲。”在安康汉江大剧院,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袁小龙告诉记者,陕西汉调二黄与各省汉剧同属“皮黄声腔系统”,汉剧目前存建制在国内主要活跃于湖北、福建、湖南、陕西、广东等五省。2019年12月,在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于广东梅州召开时,五省汉剧艺术院团经过商讨,决定共同开展五省汉剧联合申报“世界非遗”的工作,让中国汉剧这一艺术瑰宝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袁小龙告诉记者,2023年,排演原创的大型红色革命历史题材汉调二黄大戏《激战牛蹄岭》在安康汉江大剧院上演。该剧主创团队除国家一级导演孙伟外,其余主创(编剧、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110名演职人员等)均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培养的青年人才。这部剧取材于1949年发生在安康的一场解放陕南的关键战役——牛蹄岭战役。此剧不仅是2022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还参评了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获得优秀舞美奖。
  据了解,2023年,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全年各类演出达120余场(次),还完成新创作汉调二黄歌舞《盛世中华》、《今夕何夕》、《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魅力安康》的排演。春节期间,从2月18日到24日,安康汉江大剧院开展汉调二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展演。
  目前,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今年,袁小龙有着自己的规划:“我们要加强汉调二黄传统戏的传承工作,甄选经典剧目复排,并搬上舞台,完成汉调二黄现代戏《茶为媒》的创作、排演工作,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汉调二黄,热爱汉调二黄,将汉调二黄更好地推广出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