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热热闹闹赶年集
    红红的灯笼映红了韩养练的幸福生活。

    在传统手工技艺糖人制作摊位前,杨洋师傅正在精心捏制十二生肖。

    顾客正在选购年画。

    顾客精心挑选春联。

  本报记者 黄河 文/图
  1月30日,天还没有亮,屋外寒冷刺骨,家住乾县周城镇南齐村的韩养练夫妇早早地起了床。他到院子往货车上装灯笼,妻子崔秋霞在厨房开始烧水做饭。因为今天两人要去兴平市店张街道年集上卖灯笼。
  “我们做了一冬的灯笼,大约有3000多个。春节前赶年集必须卖完,春节一过还要剪树、浇地,农活忙开了,人就顾不上灯笼了。”天色渐亮,韩养练夫妇开着三轮车出了村子,沿着西宝北线向店张方向驶去。
  店张街道位于关中腹地的兴平市东北部。因为周围村子大、人口多,离咸阳市区较近,交通便利,使得店张集市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汇聚乡村民俗文化的盛宴。
  早晨,卖小吃的商贩支起油锅,不仅有年轻人爱吃的“网红”小吃,甑糕、油茶、热包子、羊肉泡、煎乌药等特色小吃也渐次摆开,叫卖声不绝于耳。
  上午9时许,赶集的人越来越多。韩养练的摊位前挤满了客人。他的灯笼是纯手工传统制作,大的像一盆盆燃烧的火罐,小的像挂在树上的红柿子,惹人喜爱。
  “我做灯笼30多年了。刚开始到西安三爻学做竹篾灯,后来看到纯手工制作的火罐灯笼卖得好,就开始自学。现在这手艺没人学,不做吧,手艺丢了,怪可惜的!”韩养练向客人介绍。
  在传统手工技艺糖人制作摊位前,杨洋正在精心捏制十二生肖,动物造型惟妙惟肖,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观看。
  “小的时候家里穷,只能看着别人买糖人吃。在那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学习这门技艺。因为我喜欢它,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关注、去支持这门手艺。”杨洋说。
  10时,阳光普照,天气暖和点,街道两旁各色摊位一一摆开,新疆的葡萄干、陕南的腊肉、西安的糕点、旬邑的三鲜碗子、乾县的酱辣子、礼泉的烙面等,各色物品琳琅满目,小到针线,大到机械农具,让人目不暇接。这时逛会的人特别多,挤在人群中,满耳充盈着吆喝声和人群的嘈杂声,往前挪一步都感到非常吃力。
  从西安开车过来赶年集的游客梁亚静说:“我是从网上看见这里的年集很热闹,不仅有原汁原味的乡土美味,还有秦腔、杂耍等文化演出活动,所以我们一家三口就来逛一逛,买点年货。”
  店张街道群众李茂林说:“腊八古会以后,店张的年集就开始了。此前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地的商家云集在店张,进行规模很大的物资交流活动。这几年,借助乡村振兴和网络平台的宣传,店张古会又热起来了。”
  店张最有特色的美食就是豆面糊汤。豆面糊汤的原料是豌豆粉,在熬制过程中再加入黄豆、豆腐、黄花、粉条、菠菜等辅料,有的还可以加上肉沫,拌以多种调料熬制而成。吃起来有些烫嘴,吸溜吸溜地吃完,满嘴的豆香。中午一场大戏演完,听说下午更精彩。趁着午饭时分,一些老戏迷围坐在豆面糊汤摊位前津津有味地吃着。
  78岁的刘大爷说:“兴平受汉唐历史影响,文化底蕴深厚,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年四季古会不断,大大小小的古会100多场,多集中在每年农历腊月到来年的正月和二三月间,这段时间是农事最清闲的时候。”
  据了解,兴平农历古会是咸阳市最多的。著名的有灯笼会、游陵会、菩萨会、娘娘会、药王庙会、华佗会、老庙会、财神会、忙农会、义烈祠会、高祖会、黄山宫会、腊八会等。
  今年,店张街道借助古驿站文化特色,积极搭建乡村集市平台,以特色商圈点亮市井烟火,助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商贸经济强力复苏。年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支点”,但是它将传统农村集市进行优化升级,打造成具有便利性、娱乐性、时尚感的新型集市,成为城乡居民消费娱乐的新场所,也成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撑,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下午3时许,韩养练300多个灯笼,卖得剩下二三十个了。妻子崔秋霞给他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催他赶紧吃,吃完了收拾摊子,回家歇一歇,明天再去赶乾县临平镇的年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