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外婆的爱
于萍
记忆里的外婆,总与温暖紧紧相伴。
乡下老屋的冬天,窗外北风卷着雪“呜呜”作响,而外婆家的一间厦房里,屋中央那只铁皮炉子总烧得旺旺的,炉膛里橘红色的光一跳一跳的,映得半面墙都是暖色的。
暖烘烘的屋子里,外婆坐在炉边那张老旧的小木凳上,眯着眼,手里纳着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鞋垫——要给舅舅和我们小孩做棉鞋,还要纳鞋窝里垫衬的鞋垫。一针一线来回穿梭,“哧溜哧溜”的声音响个不停。那针脚密匝匝的,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我依偎在外婆身边,手托下巴看她做针线活。外婆一边穿针引线,一边轻声跟我说:“鞋垫是鞋的根,人走路,脚下得有根,心里才不慌。”
孩童天性贪玩,即便天寒地冻,我也总爱去村道上和伙伴们疯玩,回来时手脚冻得冰凉。外婆便放下活计,伸开温暖干糙的手掌,将我的小手整个裹住慢慢揉搓。丝丝暖意从她掌心缓缓传递,让我浑身暖洋洋的。这时,外婆会用煤夹从炉灰里扒拉出几个烤熟的土豆。土豆表皮焦脆,掰开时白蒙蒙的热气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她总要小心吹了又吹,待不烫嘴才递到我手里,温柔叮嘱:“慢些吃,别噎着了。”
外婆有一件藏青色的棉背心,棉花填得厚厚的,穿在身上有点臃肿,人便显得更清瘦了。舅舅给外婆买了新式的羽绒服,轻便又暖和,她却总舍不得那件旧背心,说穿惯了的衣裳“服帖”。如今想来,外婆眷恋的,哪里是一件衣裳,分明是旧衣裳里裹着的安稳与习惯,还有老辈人节俭的传统美德。
一晃间,外婆故去一年了,那炉边的暖光、针脚的细密、掌心的温度,还有烤土豆的焦香,都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前不久,我回老家为外婆扫墓,总会想起她的话语,想起她裹着旧棉背心的身影,那份踏实的温暖漫遍全身。
外婆的爱,是我脚下最稳的“根”,无论走多远,想起她,心里就不会慌。这份思念,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岁岁年年,温暖如初。
记忆里的外婆,总与温暖紧紧相伴。
乡下老屋的冬天,窗外北风卷着雪“呜呜”作响,而外婆家的一间厦房里,屋中央那只铁皮炉子总烧得旺旺的,炉膛里橘红色的光一跳一跳的,映得半面墙都是暖色的。
暖烘烘的屋子里,外婆坐在炉边那张老旧的小木凳上,眯着眼,手里纳着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鞋垫——要给舅舅和我们小孩做棉鞋,还要纳鞋窝里垫衬的鞋垫。一针一线来回穿梭,“哧溜哧溜”的声音响个不停。那针脚密匝匝的,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我依偎在外婆身边,手托下巴看她做针线活。外婆一边穿针引线,一边轻声跟我说:“鞋垫是鞋的根,人走路,脚下得有根,心里才不慌。”
孩童天性贪玩,即便天寒地冻,我也总爱去村道上和伙伴们疯玩,回来时手脚冻得冰凉。外婆便放下活计,伸开温暖干糙的手掌,将我的小手整个裹住慢慢揉搓。丝丝暖意从她掌心缓缓传递,让我浑身暖洋洋的。这时,外婆会用煤夹从炉灰里扒拉出几个烤熟的土豆。土豆表皮焦脆,掰开时白蒙蒙的热气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她总要小心吹了又吹,待不烫嘴才递到我手里,温柔叮嘱:“慢些吃,别噎着了。”
外婆有一件藏青色的棉背心,棉花填得厚厚的,穿在身上有点臃肿,人便显得更清瘦了。舅舅给外婆买了新式的羽绒服,轻便又暖和,她却总舍不得那件旧背心,说穿惯了的衣裳“服帖”。如今想来,外婆眷恋的,哪里是一件衣裳,分明是旧衣裳里裹着的安稳与习惯,还有老辈人节俭的传统美德。
一晃间,外婆故去一年了,那炉边的暖光、针脚的细密、掌心的温度,还有烤土豆的焦香,都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前不久,我回老家为外婆扫墓,总会想起她的话语,想起她裹着旧棉背心的身影,那份踏实的温暖漫遍全身。
外婆的爱,是我脚下最稳的“根”,无论走多远,想起她,心里就不会慌。这份思念,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岁岁年年,温暖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