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马场村的“板凳会”
  刘旭洋

  初冬的陕北黄土地,晚风裹挟着田垄的清香。因参加亲戚婚礼,我首次踏入延安市黄龙县马场村。午后的村口晒谷场边,几位晒着太阳的村民正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话题渐渐绕到了村里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的“板凳会”上,老人们眉眼舒展,年轻人语气热切,那份藏在话语里的认可与信赖,让我忍不住上前仔细倾听。未曾想过,这场偶然听闻的“板凳会”,竟让身为学生的我,真切触摸到了法治在乡土大地的生动实践。
  在我的认知里,“法治”曾是法典上的严谨条文、法庭上的庄严程序,如同精密的逻辑推演,有着明确的规则与边界。而马场村的“板凳会”,却展现了法治的另一种模样——它像一把精准的解题钥匙,将抽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乡村治理方案。“好婆婆、好媳妇”的评选活动,便是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具象案例,将“尊老爱幼”这一法律倡导的核心精神,转化为村民可见可学的行为标杆。获评“好媳妇”的马大姐朴实地感慨:“照顾老人本就是分内事,希望带动更多人疼老人、帮邻里。”这是法治精神从条文走向生活的生动注脚。当赡养老人从宣传口号变成邻里间的自觉行动,法治信仰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正向沉淀。
  曾经,婚丧大操大办、邻里矛盾难解等问题,是乡村治理中的“遗留难题”,影响着马场村的和谐发展。而“板凳会”的出现,构建了一套高效的“解题流程”:村民围坐一堂,有话当面说、问题当场议、办法一起想,将复杂问题拆解分析,凝聚共识寻找最优解。针对红白事攀比之风,村民通过“板凳会”共同商议,制定出涵盖宴请标准、烟酒价格、份子钱上限的明确细则,把模糊的人情往来转化为清晰的行为规范。这些由民主程序产生的村规民约,如同科学实验中的标准操作流程,既契合法治精神,又贴合乡村实际,从源头遏制了铺张浪费,减少了潜在的经济纠纷与邻里矛盾,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马场村的“板凳会”,正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效样本”。它不追求复杂的形式,却以最直接的方式将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它没有高深的理论阐述,却用村民易懂的语言和认可的方式,传递法治理念、培育文明新风。这场田埂边的“法治实践课”让我深刻明白,法治中国的宏伟大厦,需要顶层设计的“整体框架”,更需要无数基层实践的“坚实桩基”。
  此次马场村之行,让我对法治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理科生的严谨思维告诉我,任何理论都需要落地实践才能彰显价值,法治建设亦是如此。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持续关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用理性思维与务实态度,为乡村发展、法治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