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特色产业旺 增收路子宽

     11月12日,在西安市临潼区茂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包装石榴。  
 
    11月12日,在临潼区马额鹏飞家庭农场内,200余亩桃树色彩斑斓。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文/图  
  “今年的石榴卖得好,主要是市场对咱的品牌更认可了。”11月12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马额街道的西安市临潼区茂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段少林正组织人员包装、贴单,准备交付收到的订单。  
  2016年,段少林抓住发展机遇成立临潼区茂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300余亩的土地上,创新推行“苜蓿—猪(鸡)—沼肥—石榴”的生态循环模式,年产优质石榴果400至500吨、出栏4000余头生猪,让村民们看到了科技农业的前景。  
  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段少林与村干部创新思路,组织村民通过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分红渠道。“去年,合作社所在园区产值达170万元,带动70余户村民增收,年累计用工量达4000余人次。”段少林说。  
  如今,在马额街道引导下,马额村突破“只卖鲜果”的局限,向深加工与文旅领域拓展。村内正在打造石榴主题民宿与农耕体验基地,未来游客可参与采摘、户外拓展等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马额街道坚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在位于马额街道宁家村的西安市临潼区马额鹏飞家庭农场内,200余亩桃树在阳光下色彩斑斓。  
  “虽然果子早已采摘完毕,但桃树并未因此显得萧条。相反,其叶片在低温刺激下合成更多色素,呈现出橙黄、酒红、铁锈棕等丰富色调。”农场负责人邓鹏飞介绍,尤其在清晨薄雾或傍晚斜阳中,整片桃林仿佛被镀上一层暖光。这种“无果胜有果”的景致,每逢周末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拍照。  
  邓鹏飞深知传统种植集中上市、效益受限的痛点,这几年持续投入品种改良与技术升级,从省内外引进“秦岭一号”“黄金蟠桃”等14个优质品种,构建起早、中、晚熟搭配的品种体系,让鲜桃采摘期从每年6月初延续至10月底,实现错峰上市、收益加倍。  
  农场通过“合作社+基地+技术支撑+品牌营销”模式,不仅让亩均产值突破万元,更带动周边农户享受到甜桃产业的红利。同时,街道还整合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场对接电商平台,让“宁家村鲜桃”从田间直达消费者餐桌。每到采摘季,游客驱车而来,体验田园乐趣,形成“农业+文旅”的良性互动,让小桃子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马额街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政策倾斜、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培育形成了以石榴、鲜桃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全街道现有果业经营主体21户、果业总面积超过3500亩,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