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情
铜钱关记

  柯有强

  我在旬阳市铜钱关镇做农业技术员,四年下来,熟悉了这里的每一道山褶。
  要看懂铜钱关,得望向楚长城。它虽只剩几段残躯匍匐山巅,却如力竭而不倒的巨人。关隘之下,盐马古道悄然蜿蜒。我常踏着青石板行走,石缝里的青苔倔强生长,脚下的温润是无数脚步磨出来的。闭上眼,好像仍能听见骡马响鼻、南北口音的吆喝。这是一条输送希望的古道,把远方的盐与生机 ,带进大山深处。
  古道引向龙潭瀑布。未见瀑布,先闻其声——浑厚而持续。走近,一条白练自悬崖扑下,义无反顾地砸入深潭。最让我叹服的,是那名唤“太极”的茶。它并非人工栽成八卦图案,而是山水自然所育,因茶味柔和、阴阳相济而得名。
  走进古村落,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老人坐在院里编竹篾,双手虽枯瘦,竹篾却如流水般顺畅。他抬头笑问:“小柯,来啦!进屋喝口水。”铜钱关的人,热情如晨露般透亮,淳朴如古村般厚重。他们的语言里还留着许多古雅词汇,是明清湖广官话与秦楚古音交融的鲜活印记。
  深秋,沿河谷铺开的稻田,泛着金灿灿的光。风过时,稻浪起伏,如大地写就的诗行。而这延续千年的农耕图景,正悄然焕发新生。
  田间,几位年轻人操作着小型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他们从城市回来,脸上有劳作的痕迹,更有掌握新科技的自信。村口电商服务站总是热闹,新米、甘蔗酒、豆腐乳正打包待发。从前,盐马古道上驮的是盐;今天,这些山货沿着“现代盐马古道”——互联网与物流,去往天南地北的餐桌。
  远处的乡村振兴示范园里,智能大棚试种富硒果蔬。一旁的直播间,“陈优秀”操着乡音普通话,热情推介腊肉与干笋。那曾在古道上回响的吆喝声,如今化作电磁波,在虚拟空间里寻找新的知音。
  暮色中,我结束一天的工作。群山静默,瀑布声、直播笑语渐远,我的心里却很踏实……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