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7日
小村里的“亿元经”
10月30日,从高处看,四卜树村的万亩湖羊养殖基地气势恢弘。
10月30日,务工村民正在地里捡拾土豆。
10月30日,村民杜卡增正给小牛添加“营养餐”。
10月30日,装满货车的土豆即将运往全国各地。 本报记者 黄敏 曹丹妮 文/图
“沙窝窝”能刨出“金疙瘩”?搁以前,神木市西沟街道四卜树村村民说啥都不信。这个卡在黄土沟壑间的小村子,坡连坡、沙压沙,种啥都难成,“穷风”一吹就是几十年。
可如今,高速路擦着村边过,神木市“半小时经济圈”把村子拽进发展“快车道”。曾经漫天黄沙的小村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万亩种植基地连成片,万亩“光伏”铺满坡,万吨冷库里堆得满当当,加上万头湖羊、万头澳牛、10万头种猪规模养殖,这6个“万”字头产业拧成一股劲,串起一条年产值超3.2亿元的“黄金”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净赚800万元。
昔日黄沙漫天的小村子,不光捧回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的金招牌,更用这6个“万”写活了一本强村富民的“亿元经”。
从育产业到强集体 万亩沙地种出“好光景”
10月30日,站在四卜树村地头远望,农家小洋房气派十足,社区厂房错落有致,温室大棚顺着田埂整齐排列,满眼都是产业兴旺的热闹劲儿。
这几天,村里万亩种植基地瓜果蔬菜长势正好,沙地土豆扎堆“出土”,村民们穿梭在棚里棚外,忙得脚不沾地。
“你瞅瞅,这火龙果长得多好,再过几天就能卖钱了。”大棚里,村民孙香萍指尖划过翠绿的叶片,眼角都带着喜气。
谁能想到,这位一年挣5万元的“大棚能手”,前些年还守着几亩沙地干着急。
“以前庄稼靠天收,累死累活就混个肚儿圆。”孙香萍直起身,嘴角扬得老高,“现在,沙地里全是‘高科技’,浇水施肥自动化,种啥都能成。我在这儿干活,不光每月有工钱,还学了不少新技术。”
四卜树村的转变,从啃下“荒沙地”这块硬骨头开始。2018年开春,村干部攥着“三资”清单犯愁:全村6.3万亩土地,大多是沙坡地,集体经济薄得像张纸。
为了找出路,村干部跑前跑后,能想的法子想了个遍。最后,村党支部书记杜卡田拍板:成立联合社,用土地出租、入股的方式引企业、育大户。村里承诺,前5年为村民保底分红100万元,5年后利润42%归村集体。
没多久,一家环保企业找上门,流转1万亩荒沙地,开沟起垄、修渠铺网,发展起了特色种植。当年秋天,沙地土豆、蔬菜就来了个大丰收。
荒沙地有了好收成,加上保底分红,乡亲们悬着的心落了地。“我家那几亩沙梁地都成‘金窝窝’了,一年光租金、分红就有几万元。”孙香萍笑着说。
作为村里“王牌”万字头产业,万亩种植基地里花样越来越多:土豆、山药种满坡;大棚里,香瓜、葡萄、火龙果一茬接一茬。凭着“沙地果菜”这张特色名片,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来了。
“咱现在规模化种、标准化管、市场化卖,主打的就是‘特色’。”看着干活的村民,杜卡田嗓门洪亮。
从黄沙漫天到瓜果飘香,四卜树村靠着土地流转的“巧劲”,盘活了荒沙地。更让大伙高兴的是,“沙窝窝”不光种出了“好光景”,还牵出了一连串“万字头”产业。
从上规模到集群化 三大养殖撑起“钱袋子”
沿村道往前走,远远就瞅见连片的养殖场。走进去,一排排标准化圈舍亮堂堂的,温控设备、自动投料机样样齐全。
在万头澳牛养殖基地里,58岁的村民杜卡增正忙着清理圈舍。“这些牛个个精神头足,毛色亮得发光。”杜卡增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得满脸褶子,“我专管牛圈,活不累,一年能挣5 万元,比以前沙里刨食强多了。”
再往前走,新式圈舍一座挨着一座。这边的万头湖羊养殖基地里,成群的羊儿正美滋滋地吃草料。另一边的生猪养殖基地更热闹,种猪区、保育区、育肥区分得清清楚楚,猪仔们满圈撒欢,个个长得壮实。
一片连一片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凑成了一个活力满满的“养殖集群”。可几前年,这儿还是跑风漏沙的闲置地。其实,四卜树村以前也搞养殖,但都是东一户西一家,零散养几只羊、几头猪,成不了气候。
“咱村地多,除了种植,养殖也是好出路。”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光耀一提这事儿音调都高了,“咱把养殖往大了搞,形成规模、打出名气,还愁挣不来钱?”
几年前,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四卜树村两委果断调整产业结构,把生态养殖当成重头戏,大伙儿跑东跑西招商引资,总算把两家畜牧企业请进了村。
企业一落地,产业立马“支棱”起来。万头湖羊、万头澳牛、10万头种猪三大养殖基地接连扎根,不光撑起了村集体的“钱袋子”,乡亲们就业机会也多了。
“过去家里养几只羊,天天操心,就怕亏本。这几年,咱成了‘产业工人’,月月有稳定工资,加上土地租金、集体分红,日子踏实得很。”算起增收账,杜卡增脸上乐开了花。
王光耀把账算得更细:基地生猪存栏1.4万头,一年产10万头种猪;澳牛、湖羊加起来2万头;企业一年收购玉米、米糠3000万公斤,大伙儿种的粮食、青贮都能卖上好价钱。
“几个基地一建,村里3万多亩荒沙地都‘活’了,一年用工300多人次,大伙儿不出村就能上班挣钱。”王光耀说,“规模化养殖科学又高效,咱跟企业抱成团,日子能不红火?”
从产业链到增收链 循环发展圆了“亿元梦”
“慢点放,这些土豆要卖到省外哩。”在村里万吨冷链保鲜基地,村民李存喜正领着工友清点刚入库的土豆。
冷库里,新鲜果蔬堆成山,打包好的土豆、山药摆得整整齐齐。一辆辆货车在冷库外排队,等着将这些“沙地宝贝”运往全国各地。
“自打建了冷库,地里收的、棚里种的,还有圈里出的牛羊肉都能保鲜。咱按订单走,销路不愁,价钱还好。”李存喜边忙边说。
冷库的热闹,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这几年,村里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搞得红红火火,冷链保鲜、电商销售等新业态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直接让“沙地宝贝”搭上了“互联网快车”。
站在冷库外远望,不远处的万亩光伏基地上,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沙地上,亮得晃眼。
“村企联手,把6000多亩风吹沙跑的荒沙地建成光伏基地,一年上网电量超4亿千瓦时。”光伏基地负责人唐月尧拿着巡检记录册查看设备,“光伏板往沙地一铺,不光防沙,还整出一个‘阳光银行’,天天都能生钱。”
从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上规模,到万吨冷链锁住“好滋味”、万亩光伏晒出“新收益”,四卜树村走的每一步都踩得准、算得精,产业一环扣着一环往前推。
“大伙儿种的玉米青贮进养殖场,猪粪牛粪处理成有机肥浇庄稼,冷链保鲜保供应,各个产业循环发展。”杜卡田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明年,把光伏板下的空地用起来,搞‘光伏+种植’,让一块地赚两份钱。”
产业链相互支撑,产生的可不是1加1等于2的效果,而是实实在在的蝶变效应。
“目前,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3亿元,村集体净赚800万元,乡亲们有租金、有分红、能就业,增收路子多着呢。”下一步咋走,杜卡田已经盘算好了,“我们打算搞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让整个产业链转起来。”
眼下,村里的“万字头”产业越做越旺,把“亿元经”念得响当当。杜卡田说,村里还要接着往深里钻,把产业链拉得再长些,把“亿元经”念得再响些,让每一块土地都“生金产银”,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