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骑手哨兵”上岗 舌尖安全贵在“精管善治”
  ■ 黄敏
  点上一份热腾腾的外卖面条或者热乎乎的饭菜,是当下很多人的就餐方式。从后厨到餐桌,看似简单,却历经不少环节。哪一个细节“掉链子”,都可能让美味变味、安心变担心。吃得好、吃得安全,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近日,陕西延安、汉中等地启动了“骑手食品安全监督员‘吹哨人’”机制,百余名外卖员持证上岗,变身食品安全“移动监管员”。他们凭着每日穿梭于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优势,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生产前沿,确保送出去的每一份美食都带着满满安全感。
  食品生产环节众多,处处潜藏风险。多一道防线,就意味着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全过程进行更细致的监管把控。但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人少事多”,厨房作为食品最终呈现的关键场所,环境卫生、食材加工等细节繁多且动态变化,监管难以全方位实时覆盖。将防线前移,从生产源头甚至更前置环节严格管控,是务实之举,也是有效路径。
  “吹哨人”机制精准抓住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从生产源头到配送末端的全程可控性。网约配送员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移动哨兵”,日常穿行于餐饮后厨与街巷之间,能第一时间发现加工场所不卫生、食材储存不规范、加工操作违规等隐蔽性隐患,如同在餐饮链条中植入动态监管的“神经末梢”。这既弥补了政府监管的人力缺口和盲区,也让食品安全监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从“定时抽查”升级为“实时监控”。
  从更深层来看,“持证上岗”的制度设计,将网约配送员的岗位优势转化为责任担当,打破了“监管者—被监管者”的单向关系,构建起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的协同格局:“吹哨”人及时发现、即时反馈,监管部门精准发力,实现“从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的治理闭环。这种共治共享模式,比单纯监管措施更具持久生命力。
  当然,要让“吹哨人”机制行稳致远,还需配套完善激励机制、培训体系、信息反馈闭环,让监督员敢吹哨、善吹哨、吹好哨,使“哨音一响,隐患立消”的治理效能真正落地见效。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治理创新永无止境。只有政府不断创新模式、激活社会细胞的参与活力,才能构建起真正坚固的安全防线。期待“一线视角+制度保障”的创新模式在更多领域落地生根,让政府治理与社会参与形成良性互动,共同织密守护舌尖安全防护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