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约四会”推动乡村善治

    编者按: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举办。培育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迫切需要。本期我们将镜头聚焦延安、西安、铜川等地不同点位,为您展现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陕西乡村发生的深刻蝶变。  
 

冯家营村航拍图。(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磊  
  村容整洁,风景如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孝老爱亲蔚然成风;文化墙上,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10月24日,记者走进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该村于2020年3月获评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同年12月被授予“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过去因为水路、地界、栽树、种地不留路等琐事,邻里纠纷时有发生。”冯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斌介绍,2018年,村里结合实际,建立起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为核心的“一约四会”机制,既夯实了治理根基,也让村民“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  
  “10月25日要给孙子办满月,提前两周就向红白理事会报备了时间、桌数、标准和菜品留样。”村民陈志华说,“菜是自己买的,只付加工费就行,一桌300多元,村里办事都这标准,谁也不攀比。”  
  “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的思路也落实到日常大小事中。”王延斌说。  
  为发挥道德教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冯家营村成立道德评议会,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推荐,严把“道德关”“入口关”,让身边典型“选得出、推得开”,以“好人气”带动“好风气”。  
  身边有了榜样,群众跟着学、比着做;村里兴起了文明新风,社会氛围更向上,民风更淳朴,家风更清正。  
  去年,37岁的范苗与婆婆一同获评“好媳妇”“好婆婆”。“我经常外出打腰鼓,回来再晚,锅里总有婆婆给我留的饭。”范苗说,“婆婆每次出远门回来,都会给我带点礼物。嫁过来这么多年,从没跟公婆红过脸、吵过嘴。”  
  在潜移默化中,冯家营村将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心田,广大群众正自觉践行新时代文明风尚。白坪街道包片领导陈晨总结道:“如今村里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20多名党员带头发展产业,争做致富领头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不攀比的新风正劲。”  
  冯家营村的“一约四会”,“约”出的不只是条款,更是共识;“会”出的不只是决议,更是民心。在这里,古老的腰鼓正敲响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奋进节拍。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