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文明,是乡村最美的底色
  ■ 赖雅芬
  在广袤乡间,一场静水流深的文明变革正重塑千村万户的生活图景:红白喜事卸下重负,褪去攀比虚华;道德积分记录善举,兑换文明新风;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善举浸润心田。这些看似细微的日常变化,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澎湃春潮,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见“物”更见“人”。
  乡风文明建设,首在制度创新。陕西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为抓手,在全省1.7万个行政村建立起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这套制度既破除了陈规陋习,又树立了文明新风。在韩城市西庄镇郭庄砦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的新规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今年给女儿办回门宴,只花了几千元。这要放到以前,没个三五万元下不来。”村民郭振华感慨道。仅在西庄镇,这项制度平均每场红白事节省开支2.3万元,累计为群众减负近300万元。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人情债”的恶性循环,让乡情回归本真。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陕西各地创新工作方法:有的村将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有的村设立移风易俗监督岗,还有的村开展“最美家庭”评选……这些举措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德治融合。陕西创新的“道德积分银行”模式,巧妙地将德治与自治相结合,让文明可量化、可兑换。在商洛市商南县清油河社区,村民高安梅的“道德存折”这个月已经积累了35分。在她看来,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日用品,更是家里的“光荣册”。
  除了积分制,陕西还广泛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在西安市莲湖区,“孝心饺子宴”暖胃又暖心;在渭南市合阳县,“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已连续举办多年;在汉中市城固县,“乡贤说事大院”有效化解邻里矛盾……这些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村民的心田。
  乡风文明建设,根在文化滋养。陕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在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文化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当地利用445处革命旧址,开展“讲好革命故事”系列活动,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最美的乡愁,是淳朴的乡村;最美的乡村,是精神的家园。从卸下人情重担的爽朗笑声,到积分兑换时的自豪深情,这些,才是文明乡村最暖的温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