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7日
榆林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新未来
10月25日,游客围在数字化沙盘前,了解榆林现代农业。
10月25日,游客们围观参展商演示削苹果器。
10月25日,陕北民歌旋律响起,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聆听。
10月25日,绥德石雕匠人薛联银(右一)现场精雕石狮。 曹丹妮 文/图
10月25日,杨凌农高会的展馆里人流如织,榆林展区“旱塬沃土”数字化沙盘前,围着不少游客。当光影在沟壑纵横的地貌模型上缓缓流转,产业节点的数据弹窗随讲解闪烁,这座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的城市,正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将“旱区农业靠科技突围、特色物产靠品牌增值”的实践,具象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图景— 在这片曾被贴上“十年九旱”标签的土地上,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正让旱塬长出“真金白银”。
1 科技为笔 在旱塬上改写“靠天吃饭”的宿命
步入榆林展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沙盘是绕不开的“流量锚点”。这座融合了光、电、声控技术的立体沙盘,以动态光影复刻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用实时跳动的数据弹窗标注着育种基地、组培中心、智慧大棚等产业链节点,将榆林农业的转型路清晰铺展:从“靠天等雨”到“科技控水”,最终实现“智慧增产”的系统突破。每一处光影的流转,都是一次对“旱塬不能兴农”的颠覆。
作为全国旱区节水农业先行区、全省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榆林的“旱”曾是刻在骨子里的瓶颈。如今,一套“三院六站两基地两中心”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成了榆林破解瓶颈的“金钥匙”。在海南三亚,全国首个地市级南繁育种基地里,榆林的农业科研人员顶着烈日记录玉米新品种的生长数据。这个占地228亩的基地,让榆林的良种培育突破了陕北冬季寒冷的气候限制,实现“冬天在海南育种、春天回陕北播种”。在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西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组培中心里,试管中的脱毒苗正借着无菌环境抽芽展叶。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里,3500余份糜子、谷子、豆类等珍稀种质资源被妥善保存,这些从陕北沟壑里收集来的“老种子”,成了品种改良的“基因宝库”。
沙盘旁的实时数据展板上,榆阳区各乡镇大漠蔬菜的产业分布、温室数量、拱棚面积的数据正随系统更新。这背后,是全市累计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4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8万亩的扎实铺陈。一名来自江苏的游客满是惊叹,榆林这些年在治沙领域取得的成绩让人瞩目,沙盘上展示的风力发电、灌溉技术,都让人很震撼。这感慨,正是榆林以科技“点旱为金”的生动注脚。
2 品牌赋能 让“乡野好货”长成“产业金矿”
如果说科技沙盘是榆林农业的“发展密码”,那么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专区,就是这份密码结出的“黄金果实”。展厅里,榆林“4+X”农业主导和特色产业矩阵清晰陈列:拳头大的马铃薯带着泥土的芬芳,鲜红的海红果透着山野的酸甜,真空封装的小米泛着金黄的光泽,包装精美的横山羊肉礼盒印着“国宴食材”的标识,每一款产品都带着“海拔高、光照强、温差大、土壤净”的地域印记,仿佛把陕北的阳光与沃土,直接搬到了展会现场。
展区中央,百亿级产业的代表产品格外引人关注,每一款背后都藏着“科技打底、品牌增值”的双重逻辑。被誉为“马铃薯中的高富帅”的榆林马铃薯,不仅靠组培脱毒技术解决了“退化”难题,更通过深加工延伸出淀粉、薯条、薯片等20多种产品,把“沙窝窝里的金蛋蛋”做成了大产业。“从山头甜到心头”的榆林山地苹果,种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坡地,依托昼夜温差大的生态优势,搭配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糖度能达16度~18度。陕北横山羊肉更是自带“国宴光环”,去年亮相中国—中亚峰会餐桌后,其“肉质鲜嫩、不腥不膻”的特质传遍全国。这份口碑的背后,是从养殖到出栏的全链条把控:羊子喝着山泉水、吃着紫花苜蓿,生长过程全程可追溯;标准化防疫体系让每一只羊都有“健康档案”,“山羊肉就吃陕北横山”的市场口号,成了实打实的市场认可。
“X”类十亿级特色产业代表,更让“榆农嘉品”的矩阵充满惊喜。米脂小米熬煮时能浮起厚厚的米油,不仅富含膳食纤维,更绑定“米脂婆姨”的文化IP,推出礼盒装、真空小包装,成了兼具营养与情怀的杂粮代表。靖边胡萝卜是沙壤土质与绿色种植技术的“结晶”,沙土地透气好,加上滴灌技术精准供水,种出的胡萝卜脆甜多汁,生食像水果。榆阳区鱼河大米打破了“陕北不产好米”的刻板认知,这里的稻田用无定河的活水灌溉,成功填补了陕北优质粳米的市场空白。府谷海红果,每公斤含钙2780毫克,被誉为果品“钙王”。清涧红枣通过深加工做成枣夹核桃、枣糕,把“小红枣”做成“大产业”。吴堡青梨带着山野的清香,神木黑豆成了养生人群的“新宠”。这些来自榆林12县(市、区)的特色物产,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野好货,如今靠“榆农嘉品”区域公用品牌“抱团”,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卖得贵”的跨越。
3 融合共生 激活乡村振兴“多元动能”
榆林农业的现代化,从不是“科技”“品牌”的单点冒进,而是“科技赋能、产业延伸、文化加持”的协同发力。农耕文化区域的图文展板前,曾经的犁耙、纺车透着岁月的厚重。另一侧的非遗展演区域更是人气十足,成了展示榆林文化厚度的“活窗口”。绥德石雕匠人薛联银手持刻刀细细雕琢炕头石狮,青灰色的石材在他手中渐渐有了灵动的神态。狮头憨拙、鬃毛飘逸,巴掌大的石狮既保留了传统“镇宅护佑”的寓意,又做成了可随手把玩的文创。旁边,红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榆阳剪纸第五代传承人曹宏霞手中翻飞,剪刀开合间,Q版的陕北汉子、扎着羊肚子手巾的婆姨、咧嘴笑的红枣娃娃便跃然纸上。“这是我第八次来农高会,每次来我都很高兴。”旁边垂挂的面塑“面燕”串串轻晃,白白胖胖的面燕点缀着红、绿食用色素,有的展翅、有的衔花,串成串儿像小灯笼般可爱。这些出自榆林民间艺人之手的面燕,既保留了陕北“清明蒸面燕、祈福保平安”的民俗传统,又做成了可长期保存的摆件,成了展会现场的“抢手货”。
展区里,数字沙盘仍在循环描绘“未来农业”的图景:光伏板下种植着耐阴作物,冷链车穿梭于田间地头,智慧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展台旁,工作人员正忙着向观众介绍“榆农嘉品”的线上商城,不少观众一边品尝着刚切好的苹果,一边扫码下单。来自咸阳的游客张海林拿着一颗佳县红枣,咬下一口笑着说:“我娃以前给我买过,今天尝到还是这个甜劲儿,刚买了两袋,给邻居也带点。”这种“看得到、尝得到、买得到”的体验,正是榆林农业“产销对接”与“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当科技的理性、品牌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在展区里交融,榆林向外界展示的,不仅是一场农高会的精彩,更是一条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正如展区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是要证明‘旱塬能种地’,而是要探索‘旱塬能种好地、种出好货、挣上大钱’。”如今,这条路已在榆林的沟壑间铺展:科技让旱塬长出了“金穗子”,品牌让好货变成了“金名片”,文化让农区充满了“金活力”。旱塬掘金,榆林的答案,正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写得越来越清晰。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