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乡村看振兴
科技“雨”润玉米田 精准夏管保丰收
  本报记者 张恒
  7月11日,在三原县陂西镇雁北村的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玉米试验田里,站长杨茂胜蹲在田埂边查看苗情。“越是干旱,虫害越凶。眼下玉米正值水肥管理关键期,一点不能马虎。”他指着整齐划一、绿意盎然的玉米苗对记者说。
  试验田里,一场细密的“人工小雨”正悄然落下——微喷灌设备均匀地喷洒着水珠,精准滋润着每一株玉米。“这技术让玉米‘喝饱水’,比传统大水漫灌节水30%~40%,每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杨茂胜介绍,精准灌溉是苗期管理的核心。田埂边的标识牌如同玉米的“身份证”,详细记录着每个试验品种的播种时间、水肥需求和生长数据,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面对持续的旱情,试验站早有预案。杨茂胜说:“传统人工施肥不仅费力,还容易造成浪费。如今,试验站采用无人机作业,将液态氮、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与杀虫药剂精准混合喷施。无人机一次作业,既高效补充了养分,又有效防控了虫害,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他特别提醒农户,使用除草剂时需在玉米三到五叶期,避开高温时段和雨后,确保安全和效果。
  在品种培育区,不同特性的玉米分区种植。“我们培育的‘香糯2007’鲜食玉米甜度高、口感佳;已通过审定的‘荣鑫338’则是优质高产的好品种。”杨茂胜介绍,试验站近年已为全县筛选出10个主栽玉米品种,涵盖普通机收、青贮、鲜食糯玉米等多种类型。针对秸秆还田量大的情况,他建议农户在施用复合肥基础上,每亩可酌情增施尿素10公斤,既能保障出苗,又能加速秸秆腐熟,提升地力。
  科技服务的触角已延伸至田间之外,试验站的技术员们通过微信群实时指导农户。杨茂胜还定期做客陕西农村广播“专家栏目”,准时通过热线为渭南、咸阳等地农民答疑解惑。“从选种到水肥管理,20分钟的节目力求精准解决农户实际问题。”他说。试验站针对塬区、小灌区、大灌区等不同区域特点,总结出的节水节肥、抗病高产配套技术,正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效应,惠及千家万户。
  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玉米田,杨茂胜擦去额头的汗水,目光坚定:“看着试验田里的新品种结出硕果,农户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再辛苦也值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业科技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为三原的粮食稳产增产和乡村振兴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