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情
闲笔荆山塬
  冉学东

  荆山虽然没有耸立万仞巅峰的气势,也没有霞光绚烂的壮丽奇观,却以蕴含的千古遗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无限敬意。
  荆山塬巍然屹立于三原、阎良、富平三县(区)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片塬地从嵯峨山麓蜿蜒展开,东西横跨八十五里,尾部便是我眷恋的故乡关山镇。在渭河北岸,荆山因地域分布得名各异:三原人称东塬,阎良人称北塬,富平人称南塬。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部分文化研究及地域传说中,将荆山塬视为黄帝铸鼎之地。
  踏上荆山塬,犹如穿越时空长河,历史的印记历历在目。晚清时期,陕西泾阳女子周莹非凡的勇气和商业天赋,成为秦商传奇。她主持吴氏家族商号期间,革新策略、招纳贤才,将业务从关中拓展至全国;兴修水利,让干涸土地焕发生机;设立私塾、资助教育,开地方风气之先。
  回首历史,唐朝名将李靖(雍州三原人,今属荆山塬区域)从这片土地走出,怀揣着荆山塬赋予的豪迈气概,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他智勇双全,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战功赫赫。
  岁月流转,荆山塬深受关学文化滋养,孕育无数仁人志士,李仪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教育家郭希仁结为挚友,受关学“经世致用”精神及郭希仁的启发,立志以水利造福百姓。他远渡重洋求学,带回先进技术,扎根关中水利一线,主持修建泾惠渠、洛惠渠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关中沃土。
  汉太上皇万年陵、唐高祖献陵庄重肃穆地耸立于荆山塬巅,如历史长河中的明星,见证着岁月更迭。武屯镇栎阳故都(今阎良区)曾见证商鞅变法的辉煌,秦孝公在此颁行法令,开启秦国崛起序章。荆山塬承载着帝王陵寝的肃穆、战国都城的风云,如一座永恒丰碑,铭刻着时代烙印。
  河畔古枣树犹如忠贞的守望者,静谧伫立在岁月深处,历经无数春秋,见证荆山塬的兴衰更迭。每一截树干都镌刻着岁月的密码,粗糙纹理中深刻铭记着时光的痕迹。轻抚枝干,仿佛能触摸到荆山塬的岁月流转与历史积淀,在时光长河中回溯往昔的记忆。
  荆山塬宛如一幅清新脱俗的画卷。柳枝轻舞,犹如仙子般飘逸;炊烟袅袅,仿佛是大地与天空的细语;房舍错落有致,点缀在辽阔的田野间;小鸟欢歌,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活力。这和谐美景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荆山塬深厚历史文化滋养的结晶,演绎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乐章。四季更迭间,荆山塬的魅力从未褪色,或是生机萌动的蓬勃,或是静谧沉稳的厚重,吸引着人们来此探寻、品味。
  荆山塬是历史的瑰宝、文化的源泉、精神的家园,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其文化气息如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让人沉醉不已。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