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1日
陕西农信连续三年获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优秀”单位
本报讯(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胡晓晓)5月20日,省联社传来消息,近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陕西监管局联合发文公布2024年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结果,陕西农信考评得分全省第一、获评“优秀”单位,这也是陕西农信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单位。
2024年,陕西农信深入贯彻落实中省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落实落细《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24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点》8个方面36条具体举措,组织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农村金融夯基”“助力产业振兴”三大工程,发放了全省同业31%的涉农贷款、63%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和95%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合作建设的“陕农经”平台起步晚、进度快、成效好,有效助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主办行的作用。
支农政策落实有力有为。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活水的作用,全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779亿元,余额3263亿元。深化“行长+链长”工作机制,当年累计发放8条现代农业产业链贷款1068亿元,重点名单企业覆盖率78%,支持齐峰果业等一批“果畜菜茶菌”农业企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9亿元,余额121亿元,分别占全省同业的 95%、96%。助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累计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77亿元、三夏生产贷款76亿元、秋收秋播贷款52亿元。
政银合作创新善作善成。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建设推广“陕农经”平台,有效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积极履行了省级工作专班成员职责。在省发展改革委支持下,与隆基绿能在铜川市耀州区创新开展“三秦光伏贷”,形成“政府+国电+隆基+农信+村集体”五位一体的千村万户“光伏+”项目模式在全省推广,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创新并全省推广与市县政府合作的“产业基金担保贷款”业务,大力支持“一县一策、一县一业、一县一园”联农带农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春风行动”,与人社部门合作“三秦创业贷”,与省妇联合作“三秦巾帼贷”,与团省委合作“秦青优惠贷”。持续深化银担合作,3年来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业务规模实现“翻两番”,余额达138亿元。
科技赋能服务可感可得。深化健全“2+N”数字普惠贷款体系,实现对农户、城镇居民及新市民、小微企业、新型主体及经济组织等客群的金融服务全覆盖,累计授信500万户7000亿元。“数字普惠贷款”课题研究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水平国内领先。加力推进农村地区“协助式+远程化”非接触金融服务,依托“秦务员”平台实现“政务+金融”有机融合,通过“金融e站”与远程银行协同畅通金融服务最后100米,实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综合金融服务。2024年年末,全省1.1万个“金融e站”服务客户超800万户,累计交易超1800万笔。
聚焦重点发力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党建+金融”服务模式,扎实推动“授信客户三年倍增”和“信用村(镇)创建三年提升”专项行动,年末授信户426万户,农户、新型主体和集体组织建档率均超95%;信用村占比41%,信用镇占比25%。主动融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走访企业13013户,确立申报清单3801户、推荐清单3606户,授信2908户、贷款2647户。向71个革命老区、55个脱贫地区和25个重点帮扶县累计发放贷款3988亿元、2645亿元、1380亿元。
“四心”为犁,深耕“三秦”。2025年,陕西农信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心银行”的发展定位,树牢“四求四不”的经营理念,支农支小支实,做小做散做土,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两个持续”“四个着力”和我省“七个提升工程”“打好‘八场硬仗’”的安排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保障粮食稳产保供,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改善、乡村治理提升,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贡献农信力量。
2024年,陕西农信深入贯彻落实中省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落实落细《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24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点》8个方面36条具体举措,组织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农村金融夯基”“助力产业振兴”三大工程,发放了全省同业31%的涉农贷款、63%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和95%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合作建设的“陕农经”平台起步晚、进度快、成效好,有效助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主办行的作用。
支农政策落实有力有为。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活水的作用,全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779亿元,余额3263亿元。深化“行长+链长”工作机制,当年累计发放8条现代农业产业链贷款1068亿元,重点名单企业覆盖率78%,支持齐峰果业等一批“果畜菜茶菌”农业企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9亿元,余额121亿元,分别占全省同业的 95%、96%。助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累计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77亿元、三夏生产贷款76亿元、秋收秋播贷款52亿元。
政银合作创新善作善成。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建设推广“陕农经”平台,有效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积极履行了省级工作专班成员职责。在省发展改革委支持下,与隆基绿能在铜川市耀州区创新开展“三秦光伏贷”,形成“政府+国电+隆基+农信+村集体”五位一体的千村万户“光伏+”项目模式在全省推广,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创新并全省推广与市县政府合作的“产业基金担保贷款”业务,大力支持“一县一策、一县一业、一县一园”联农带农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春风行动”,与人社部门合作“三秦创业贷”,与省妇联合作“三秦巾帼贷”,与团省委合作“秦青优惠贷”。持续深化银担合作,3年来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业务规模实现“翻两番”,余额达138亿元。
科技赋能服务可感可得。深化健全“2+N”数字普惠贷款体系,实现对农户、城镇居民及新市民、小微企业、新型主体及经济组织等客群的金融服务全覆盖,累计授信500万户7000亿元。“数字普惠贷款”课题研究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水平国内领先。加力推进农村地区“协助式+远程化”非接触金融服务,依托“秦务员”平台实现“政务+金融”有机融合,通过“金融e站”与远程银行协同畅通金融服务最后100米,实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综合金融服务。2024年年末,全省1.1万个“金融e站”服务客户超800万户,累计交易超1800万笔。
聚焦重点发力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党建+金融”服务模式,扎实推动“授信客户三年倍增”和“信用村(镇)创建三年提升”专项行动,年末授信户426万户,农户、新型主体和集体组织建档率均超95%;信用村占比41%,信用镇占比25%。主动融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走访企业13013户,确立申报清单3801户、推荐清单3606户,授信2908户、贷款2647户。向71个革命老区、55个脱贫地区和25个重点帮扶县累计发放贷款3988亿元、2645亿元、1380亿元。
“四心”为犁,深耕“三秦”。2025年,陕西农信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心银行”的发展定位,树牢“四求四不”的经营理念,支农支小支实,做小做散做土,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两个持续”“四个着力”和我省“七个提升工程”“打好‘八场硬仗’”的安排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保障粮食稳产保供,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改善、乡村治理提升,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贡献农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