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1日
延安“链”动富民产业 描绘致富图景
本报记者 杨磊
5月10日,在延安市延川县马家河农产品加工园,延安小米经过深加工,已经从传统杂粮发展成健康新宠。今年1月份正式投产运营的年产3000吨小米乳饮品生产线,一季度已累计实现产值220万元,预计年可消化本地小米原料3000吨。
“小米乳的关键在于酶解技术把控和微生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超高温杀菌和无菌冷灌这些技术来实现。我们现在一天的产能14吨,主要销往陕西、四川、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说。
这款小米乳产品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当地及周边黄河沿岸生产基地的谷子,通过保底收购机制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通过新品上市,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把这些传统的产品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的消费需求当中。
目前,马家河农产品加工园已汇聚了锦春枣业、金黄土农业等11家企业,涵盖水果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等多个领域,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6700万元。
“红枣、小米等杂粮都是来自当地,种植户达上千户。采用订单式、标准化种植模式,保证农民。期待明年的产值突破亿元。”延安市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锦春说。
“我们将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统筹推进苹果、畜牧、大棚、红枣四大主要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枣芽茶等特色产业,切实以农业产业的稳定增产、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致富。”延川县副县长崔泰康说。
前不久,安塞区南沟村的百亩油菜花肆意绽放,花浪涌动与蜿蜒的村道串起农家小院生态景区,编织出一幅美好的田园画卷。以生态美打通致富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饭。这两年南沟村立足3610亩山地苹果的资源优势,建起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昔日贫瘠的小村庄变成了农文旅融合的典范,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
“去年有将近10万人来我们南沟村,今年陆陆续续已经有好多学校和我们签订了协议,主要是以研学、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等为主。”安塞区南沟农业生态示范园总经理魏艳说。
“下一步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市场化运营,启动丹霞地貌开发,全力打造延安红色旅游延伸地,黄土风情文化体验地,乡村旅游首选地,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农’的县域经济特色发展之路。”延安市安塞区副区长李娜说。
近年来,延安市因地制宜实施一县一策,累计投入县域经济专项资金9.2亿元。支持154个县域首位产业和园区项目建设,一大批新型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活力更足,后劲更强。
5月10日,在延安市延川县马家河农产品加工园,延安小米经过深加工,已经从传统杂粮发展成健康新宠。今年1月份正式投产运营的年产3000吨小米乳饮品生产线,一季度已累计实现产值220万元,预计年可消化本地小米原料3000吨。
“小米乳的关键在于酶解技术把控和微生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超高温杀菌和无菌冷灌这些技术来实现。我们现在一天的产能14吨,主要销往陕西、四川、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说。
这款小米乳产品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当地及周边黄河沿岸生产基地的谷子,通过保底收购机制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通过新品上市,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把这些传统的产品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的消费需求当中。
目前,马家河农产品加工园已汇聚了锦春枣业、金黄土农业等11家企业,涵盖水果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等多个领域,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6700万元。
“红枣、小米等杂粮都是来自当地,种植户达上千户。采用订单式、标准化种植模式,保证农民。期待明年的产值突破亿元。”延安市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锦春说。
“我们将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统筹推进苹果、畜牧、大棚、红枣四大主要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枣芽茶等特色产业,切实以农业产业的稳定增产、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致富。”延川县副县长崔泰康说。
前不久,安塞区南沟村的百亩油菜花肆意绽放,花浪涌动与蜿蜒的村道串起农家小院生态景区,编织出一幅美好的田园画卷。以生态美打通致富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饭。这两年南沟村立足3610亩山地苹果的资源优势,建起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昔日贫瘠的小村庄变成了农文旅融合的典范,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
“去年有将近10万人来我们南沟村,今年陆陆续续已经有好多学校和我们签订了协议,主要是以研学、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等为主。”安塞区南沟农业生态示范园总经理魏艳说。
“下一步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市场化运营,启动丹霞地貌开发,全力打造延安红色旅游延伸地,黄土风情文化体验地,乡村旅游首选地,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农’的县域经济特色发展之路。”延安市安塞区副区长李娜说。
近年来,延安市因地制宜实施一县一策,累计投入县域经济专项资金9.2亿元。支持154个县域首位产业和园区项目建设,一大批新型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活力更足,后劲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