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虞美人

末末
“虞美人”这个名字,最早源于李煜那首哀婉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时的我,只知它是动人的词牌,却不知世间还有同名的花。
许多年后,我在植物园邂逅一片艳丽的花儿。它们于风中摇曳,身姿纤纤、裙裾翩翩,瞬间将我震慑。每枝花茎仅擎一朵花,花茎细长,并非全都笔直挺立。它们有的天生斜枝,有的在近花处弯曲上扬,有的于半腰转折,未绽的花骨朵则娇羞低垂。远远望去,恰似高挑仙子演绎优雅的舞姿。而顶端的花朵,不像牡丹繁复层叠,仅一层花瓣,质地如褶皱绸缎,轻盈透亮。这单薄花瓣,色彩却极为鲜艳,鲜红、明黄、橘红……宛如饱蘸染料从花心四溢,待染料将尽,便自然晕染出浅淡花边。如此一来,即便花色浓郁,却毫不妖冶;姿态妩媚,却无矫揉造作之态,温柔中透着高贵,满是东方美人的气韵。
我凑近细看标识牌——虞美人!刹那间,那个萦绕心头的动人词牌有了具象,原来就该是这般模样。为何是“虞美人”?带着疑问探寻,才知其名源于虞姬。相传汉初垓下之战,项羽大势已去,虞姬随他自刎。此后,她鲜血浸染之处长出娇艳之花,人们便称其为“虞美人”,以纪念这位侠骨柔情的女子。
这朵承载着浪漫传说的花,穿越千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咏叹。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赋诗:“楚汉已俱没,君坟草尚存。几枝亡国恨,千载美人魂。”到了诗词鼎盛时代,“虞美人”成为备受青睐的词牌名,文人雅士纷纷以此填词唱和。除李煜那首 广为 流传 的《虞 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辛弃疾 也曾 作《虞美 人 ・赋 虞美人草》,抒发对这段往事的感怀。
如今,虞美人词牌的曲调已然失传,我们无从知晓它吟唱时是否如美人舞姿般婉转。但仅从文字品读,其韵律格调中自有一种凄凉之美。
事实上,史料中关于虞姬的记载少之又少,有据可查的内容仅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文中未提及虞姬的生平与身后之事,她和唱的内容也未详述。倒是《楚汉春秋》记载了虞姬的唱词:“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壮怀激烈的战场上,英雄慷慨悲歌,美人婉转应和,二者交相辉映,仅这一个场景,便道尽英雄的柔情与美人的坚贞。项羽既爱江山,亦爱美人,虞姬随他征战四方,历经风霜,年复一年,生死相随。人们在想象中,将这段故事塑造成了旷古绝今的爱情传奇。
所以,即便虞美人还有赛牡丹、丽春花、仙女蒿等更为华丽的别称,却始终无法掩盖“虞美人”之名的独特光芒。一个名字,唯有被赋予鲜活的文化内涵,方能生生不息,成为永恒。
又是一年春已尽,虞美人舞罢,翩然退场,而田野间,依旧回荡着关于她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