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7日
活跃在田埂上的“轻骑兵”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一年大事不宜迟。农户们翻整土地、筹备农资,陕西农信人奔赴一线,施足金融“底肥”,服务万象“耕”新,用行动兑现不误农时不负春的承诺,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春日奋进曲。
蒲城联社龙池信用社主任谷强的日常,是踩着晨露走进麦田,蹲在田埂上记录农户需求。4月30日,针对春耕资金“短频急”的特点,谷强带领团队优化贷款流程、量身定制金融产品,让农户快速拿到购买种子、化肥、农机的资金。
“不用跑腿,当场就能申请!”这样的便利,源自农信人对土地的熟悉。他们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从政策解读到资金规划,用专业和效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春耕备耕的每一笔支出都有及时的“源头活水”。
这群活跃在田埂上的“轻骑兵”,用脚步丈量责任,让金融服务跟着农时走、贴着农户办,成为春耕生产中最坚实的“后援团”。
在佛坪中药材产业链天麻种植大赛和天麻产业发展政银企座谈会现场,佛坪农商银行带来了“金融+产业链”的春风。该行向与会县级领导、县中药发展服务中心及专家团队详细展示了金融支持中药材产业的成果。
该行员工变身“田垄问诊员”,在猪苓萌发、天麻下种的关键期,精准摸排了600余家育种、种植、加工主体。截至目前,已为县域中药材产业注入6800余万元信贷资金,成为“药业兴县”战略的重要金融支撑。
在黄河沿岸特色农业区,大荔联社毕竟勃团队15天跑遍8个村,用12项指标为农户“画像”,精准标注38户种植大户的资金需求。针对传统信贷痛点,他们构建“五维风控台账”,建立“绿色通道”线上审批,实现1小时授信30万元的智能滴灌改造案例。
春耕期间,大荔53户农户获得630万元授信,85%线上审批、平均2小时到账的效率,让冬枣种植户告别“等钱愁”。数据代替农户跑腿,科技赋能金融服务,3000余亩农田因此喝上“及时水”,智慧农业的种子在信贷支持下萌芽。
从“汗水服务”到“数据服务”,农信人用创新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为传统农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长武农商银行针对种子、化肥、农机等春耕核心需求,建立“三早”响应机制——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组织客户经理逐户走访,让每一笔贷款都精准对接“种子落地前的最后缺口”。
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春耕备耕贷款627笔,金额达3802万元。其中,用于购买种子768万元、化肥1285万元、农药773万元、农膜452万元、农机具524万元。资金的快速到位,让农户的春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长武农商银行用“早一步”的主动换来农户“快一步”的安心。当播种机的轰鸣声划破田野的寂静,金融活水已浸润每一粒破土的希望。
4月25日,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夹道村的猕猴桃园里,刘志成夫妻盯着手机屏幕上的7.4万元授信额度红了眼眶。农资店老板的一句“老刘家缺钱”,五泉支行客户经理景阿龙就带着移动终端当天上门,指导他们线上申请“乡村V贷”。
从水泥柱到有机肥,从线下奔波到线上操作,农信人用科技为传统种植户打开新通道。他们背着设备穿行果园,教会农户用手机银行“一键申请”,让金融服务始终保持着“心贴心”的温度。
当满载农资的货车驶入果园,农信人种下的不仅是猕猴桃藤,更是科技赋能特色农业的新希望,让每一片果园都孕育着数字化转型的可能。
从挎包下乡的算盘声到云端操作的提款音,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初心。眼下,农信人活跃在田间地头,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农业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