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3日
这里的鱼儿住高楼
本报记者 靳天龙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的苏陕协作产业示范园区,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内,一场渔业养殖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鱼不养在鱼塘里,而是住在高楼上。
4月14日,记者走进镇安鲤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园的养殖车间,一排排硕大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桶内鲟鱼、鸭嘴鱼、鲈鱼、笋壳鱼等欢快地游动着。工人们在一旁有条不紊地监测着各类设备,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数据。
“以往传统池塘养殖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水质调控难,产量也有限。现在我们让鱼‘上楼’,运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为鱼儿创造了更稳定、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红梅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养殖规模上,单个养殖桶直径7米,高2.1米,看似普通的桶却有着惊人的养殖能力,可容纳3~5厘米鱼苗2.5万尾左右,单桶年产量约为6.5吨,整个公司的年产量更是高达16万吨。
“从每批鱼苗的来源,到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监测、饲料投喂记录,再到疾病防治措施等信息,我们都进行全程记录,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清楚了解到所购买鱼类的整个生长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李红梅说。
据了解,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机会。云盖寺镇云镇社区居民王中华对此感触颇深:“我家离公司近,在这里上班月工资4000多元,工作轻松,还能照顾家。”除了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公司还为农户提供从鱼苗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回收的一站式服务,带动1300多户群众从事渔业养殖,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的苏陕协作产业示范园区,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内,一场渔业养殖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鱼不养在鱼塘里,而是住在高楼上。
4月14日,记者走进镇安鲤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园的养殖车间,一排排硕大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桶内鲟鱼、鸭嘴鱼、鲈鱼、笋壳鱼等欢快地游动着。工人们在一旁有条不紊地监测着各类设备,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数据。
“以往传统池塘养殖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水质调控难,产量也有限。现在我们让鱼‘上楼’,运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为鱼儿创造了更稳定、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红梅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养殖规模上,单个养殖桶直径7米,高2.1米,看似普通的桶却有着惊人的养殖能力,可容纳3~5厘米鱼苗2.5万尾左右,单桶年产量约为6.5吨,整个公司的年产量更是高达16万吨。
“从每批鱼苗的来源,到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监测、饲料投喂记录,再到疾病防治措施等信息,我们都进行全程记录,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清楚了解到所购买鱼类的整个生长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李红梅说。
据了解,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机会。云盖寺镇云镇社区居民王中华对此感触颇深:“我家离公司近,在这里上班月工资4000多元,工作轻松,还能照顾家。”除了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公司还为农户提供从鱼苗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回收的一站式服务,带动1300多户群众从事渔业养殖,户均年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