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层层叠叠的山坡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谷子苗。(资料图)
4月14日,在临潼区骊美薯业基地,卜清茹正在修剪红薯苗。
4月15日,成会芹正在给苹果树疏花。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美薯业基地负责人骆斌的账本上,一亩大棚的年产值从1万多元跳到了5万元;在长武县果农成会芹的手记里,苹果园年化肥用量从每亩150公斤降到了100公斤;旬阳市段家河镇北庵村的香橼种植园里,同一片土地的产出竟能叠加出三层收益;而米脂县的小米产业,正在用“除法”将单一农产品做成三产融合的黄金产业……
这不是财务报告,也不是数学考题,而是三秦大地春耕时节正在上演的一场“土地精算”——面对气候变化、市场波动和粮食安全新需求,传统农业正在被一套全新的“算法”重构。加法扩面积、减法降成本、乘法延链条、除法破瓶颈,这套“四则运算”如何让陕西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1 做加法——三茬轮作激活亩产效益
4月14日一大早,西安市临潼区任留街道南屯村骊美薯业基地的大棚里已是一片忙碌。
村民卜清茹坐在小凳上,手中的剪刀“咔嚓咔嚓”响个不停,不一会儿就剪了一大捆红薯苗。“我今早五点多下地,一天剪够2000株的话,能挣三百元哩。”在她身后,一捆捆苗子摞得整整齐齐。
大棚另一端,负责人骆斌也正忙着。他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这两天水浇得勤,墒情美得很!红薯苗再剪二十来天就完了,下来接着种草莓。”
一般的蔬菜大棚,一年一茬亩产值勉强过万元。而骊美薯业通过“红薯苗——草莓——青菜”的轮作模式,硬是把时间“折叠”起来,让土地365天都在创造价值。
“三月到五月卖红薯苗,五月底到九月卖草莓,完了再种一茬青菜,一亩地的收入少说也在四五万元。”随着骆斌的讲述,一座座大棚仿佛变成生产车间,土地利用率从传统种植的40%提高到90%以上。
这种“加法”不是简单的堆砌。在这里,每座大棚都配备了土壤墒情监测仪,不同作物轮作时都会进行精准的养分补充。“就像给土地做营养套餐,既要吃得好,又不能吃撑。”骆斌说,咱这大棚一年四季不打烊,亩产效益开启“三级跳”。
加法不是盲目扩种,而是科学搭配。这几年,临潼区通过测土配方、茬口衔接,确保每茬作物都能“吃饱喝足”。如今,大棚轮作已在全区推广3000多亩,带动200多户农户实现“一棚三收”。
2 做减法——减药降肥推进绿色种植
暮春的渭北旱塬,苹果花海如雪。在长武县巨家镇四合村的一片示范园里,成会芹正用一根不锈钢管插入果树根部的土层。“往年这时候,不下雨土壤硬得插不进10厘米,现在轻轻松松就能插20厘米!”说着她拔出管子,松软的土粒漱漱而落。
这个变化,源自长武县推广的渭北旱地苹果种养结合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即在苹果园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广“有机肥+生草+水肥一体化”以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这片果园是陕西绿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成会芹在这儿务工几年,把学到的新技术也用到了自家园子。她的5亩苹果园,种着三叶草、铺着黑地布,化肥农药用量降下来后,果树长势和果子品质变得更好了。
撂下钢管,成会芹又和几名村民开始撒肥料。不过,她们撒的不是化肥,而是附近养殖场运来的发酵羊粪。“一吨化肥要2000多元,现在两吨有机肥才1600元。”成会芹掰着指头算账,“加上生草覆盖减少的除草剂、粘虫板替代的杀虫剂,每亩果园成本直降1000元。”
“刚开始推广时,大伙都觉得减肥减药就会减收,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武县果业中心主任高宝军说,“这种模式解决了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果子品相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已在全县推广23万亩。”
成会芹在一旁笑着说:“我家那几亩园子,去年多卖了1万多元,这减法做着做着反倒成加法了!”
3 做乘法——林下套种释放乘数效应
旬阳市段家河镇北庵村,一排排香橼树新叶舒展。树下,村民们正弯腰栽种白芨幼苗。杨康蹲在地头,拨开覆盖的腐殖层,露出交错生长的药用牡丹根系:“你瞧,香橼树冠遮阴保湿,落叶腐化增肥,白芨和牡丹正好喜阴,这是天然的‘黄金搭档’!”
这片由康之橼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500亩园区,正在上演一场“立体乘法”的种植变革。作为合作社负责人,杨康的心里有一本明白的经济账:“单种香橼亩产约4000斤,收入8000元;现在林下套种白芨、药用牡丹等,三年后亩均可增收3000元,再加上林间散养的500只土鸡,相当于一亩地赚三亩的钱。”
在段家河镇薛家湾社区的樱桃林里,大伙正忙着栽种芍药。村民李振胡摸着一株株嫩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樱桃三年才挂果,芍药两年就能采收,时间差里‘捡’出一季收益。”
这种“乘数效应”正在旬阳遍地开花。全市420万亩林地,林下经营面积达26.7万亩,形成“林药”“林麝”“林蜂”“林菜”等八大模式,真正实现了“山上绿树成荫、山中林地生金”。
夕阳西下,杨康站在观景台上俯瞰:高大的香橼树冠如伞,树下是成片的白芨,垄间是一行行药用佛手和药用牡丹。山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
“这叫三层立体种植,香橼是顶梁柱,白芨是钱串子,牡丹是锦上花。”在杨康看来,这层层叠叠的种植带,就像大山的绿色阶梯,每一级都流淌着真金白银。
4 做除法——延链补链破除发展瓶颈
4月16日,米脂县杜家石沟镇高渠村,种植户李宏胜开着一台深松机,为即将到来的谷子播种深翻整地。
“老品种抗倒伏差,亩产不到300斤。换成‘米谷1号’后,去年亩产突破480斤!”李宏胜说,这种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旱、抗病、中矮秆等特性,特别适合黄土高原旱作条件。
米脂县谷子种植历史悠久,但面临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导致农民种植效益降低。过去三年,全县累计淘汰老旧谷种12个,推广航天育种“米谷”系列新品种,带动谷子种植面积从8万亩增至15万亩,亩均增产15%以上。
走进米脂县益康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一粒小米正在华丽变身——米糠加工成糕点添加剂,碎米酿造成小米醋,完整米粒则变身高端礼盒。“过去卖原粮每斤3元,现在深加工产品均价15元。”公司负责人高巧波指着新建的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说。
这样的蜕变源于米脂县“强链补链”战略。全县投入5.67亿元建设11个产业链项目,引进6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小米汁、小米乳、小米咖啡、小米速溶粉等40余种产品。
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是米脂县用“除法思维”发展小米产业的缩影。“做除法不是简单淘汰,而是腾笼换鸟。”米脂小米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涛表示,通过延链补链的整合效应,米脂实现“良种+基地+加工+品牌+科技”的全链融合,产业效益呈倍数增长。
临潼的三茬轮作、长武的绿色果园、旬阳的立体种植、米脂的产业链革命……眼下,陕西农业生产的“加减乘除”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深刻的农业变革——加的是科技含量,减的是资源消耗,乘的是融合效益,除的是发展桎梏。在这场变革中,广大农户正变身为“精算师”,让一寸寸土地焕发出几何级增长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