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为民“出道”也是一种为民之道
  ■ 黄敏
  最近,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为给自家丰富的旅游资源造势,一些乡镇干部频频“出道”,从田间地头举杆直播,到魔性歌舞花样宣传;从系列短视频滚动推送,到身着传统服饰为家乡文旅“打call”……在社交媒体上,乡镇干部“花式整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度,不仅让乡村特色资源走出“深闺”,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民“出道”,何尝不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为民之道?
  乡镇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乡村经济社会的管理者,一般展示给公众的是严肃的面孔和形象。而如今,他们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景区巷陌,用镜头记录乡土风情,用直播讲述乡村故事。这种转变并非“作秀”,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平台的务实之举。
  当前,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基层干部化身“代言人”,能以更直接、更鲜活的方式打破地域壁垒,让偏远山区的农特产品、民俗文化等触达亿万网友。另一方面,干部代言的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地生根。乡村的振兴不能“等靠要”,而需主动出击、借势而为。从这方面来看,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的姿态,既展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与担当,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
  干部“出道”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即以流量换“留量”、以人气聚财气。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下,干部的“官方背书”为地方文旅、农特产品赋予了公信力,网友更愿意为“真实”买单。况且,干部代言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乡村的未来。通过短视频,他们传递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此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回流。当“流量”转化为“留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便有了源头活水。
  代言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对于干部而言,追求关注的同时,更要练好真本领、当好实干家。要借助流量效应,真抓实干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让乡村真正具备“长红”底气。当然,干部也应严守纪律红线,杜绝利用公权力为私人利益站台。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出台规范、明确边界,让干部在阳光下“出镜”。
  从田间地头到网络镜头,乡镇干部的转型之路,映照着基层治理的“破圈”思维。为民“出道”,不是作秀,而是责任;不是噱头,而是担当。干部们以真诚之心、务实之举,用小成本撬动发展的大动能,乡村的明天必将更加可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