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废旧农膜回收 农田“清肺排毒”
  本报记者 曹丹妮 通讯员 李世逵
  3月22日,定边县贺圈镇马沟泉村的农田里一片繁忙。三台残膜回收机马力全开,在田间穿梭,快速卷起残膜,集中收纳。
  “今年农机服务队帮我们回收残膜,原来一亩地铺5斤膜,现在一亩地能回收3斤到4斤,2斤还能换一斤新膜,减轻了不少负担。”村民毛向东说。贺圈镇党委副书记张彪介绍,贺圈镇主要种植薄膜玉米、黑豆,地膜覆盖面积约8万亩,目前已组织10台机械作业,完成6000亩左右,计划一个月内基本回收完地里的残膜。
  定边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玉米产区,地膜覆盖面积大,残膜长期滞留土壤则会威胁耕地质量。近年来,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长效机制,以2:1的比例开展以旧换新服务。
  学庄乡连续4年在高庙湾村设立残膜兑换点,全乡农膜回收率从65%跃升至91%。村民高景尚高兴地说:“我拿84斤残膜换了42斤新膜,成本大大降低了。”
  在定边县永禾明农业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回收的废旧地膜经过暂存腐化、除沙除土、破碎清洗等多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节水灌溉排水管。公司负责人王世福表示,残膜每公斤两元回收,加工成颗粒后用于制作滴灌带,农民以旧换新,每卷能节省10元。
  定边县高度重视土地污染源头防控,对使用高强度加厚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及主动交售残膜的农户给予补贴,同时严查超薄地膜销售。目前,全县已建成32处农膜回收网点,扶持2家回收再利用企业。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明津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农户捡拾、网点兑换、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运行体系,让废旧农膜变害为利、变弃为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