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古井情深
  李永明

  两口古井静卧于岁月深处,见证着时光流转。井水清澈甘甜,且从未干枯,滋养着当地村民的生活,着实神奇。
  阳春三月,行走在花海浪漫的汉滨区张滩镇双井村,我对两口古井的传说萌生了浓厚兴趣。这对古井究竟何时修建,当地无人确切知晓,只说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旧时,这一带干旱缺水,村民们只能望水兴叹。杨姓是当地大家族,当家人聪慧过人,此地毗邻汉江,水资源充沛,便决定修建古井,造福当地百姓。其他大户们纷纷解囊,你捐一点、他捐一点,村中的热心人也踊跃出资打井。就这样,两口古井顺利建成,开启了村民们水润生活的好日子。
  两口古井相距百余米,遥相呼应。在缺吃少穿的岁月里,它们发挥了巨大作用。村子里杨姓居多,古井就修在村民家门口,每天前来挑水的人络绎不绝,不分本村外村。有几年旱情严重,河流干枯断流,村民无水可吃。附近村民都知道双井村有两口古井,每天都有人赶来挑水。木桶、塑料桶排成长龙,德高望重的老人守在井口,引导外村人排队挑水。大伙儿不争不抢,相互谦让,有序取水。古井周围摆满了乡亲们的水桶、吊罐、脸盆,凡是能盛水的器具都派上了用场。“咯吱咯吱”的扁担声、“叮叮当当”的铁桶碰撞声,与乡亲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乐章。外村人饮水思源,逢年过节便带着自家上好的土特产,前来答谢双井村村民的慷慨相助。一来二去,村民相处愈发融洽,甚至还结成了亲缘,情谊愈发深厚。
  当地村民说,这对古井就像一双灵动的大眼睛,见证着家乡的兴衰变迁。为了保护好古井,村子每年都会悉心维护,掏清井底淤泥,清除井沿杂草,修缮破损之处,还在井壁精心铺上鹅卵石。为了教育后人,双井村还打造了农耕文化长廊,将犁头、风车、弹棉弓、蓑衣、石磨、镰刀等农耕工具陈列在墙壁上,供人参观。尽管这些农耕器具锈迹斑斑、残缺不齐,但在阳光照耀下,我们仿佛看到了劳动者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面貌的风采。
  如今,时过境迁,双井村已用上干净便捷的自来水,古井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双井村村民对这两口古井依然情有独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它们。用水紧张时,村民们仍会取用古井里的水。
  古井不仅是村民生活的见证者,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寄托。在一些传统节日,村民们还会自发来到古井边,举行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感恩古井曾给予的滋养。古井已经化作一种文化符号,深深融入村民的血液,它所代表的坚韧、互助与感恩精神,如同永不干涸的井水,在岁月长河中奔腾不息,激励着一代代双井村人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传承这份独属于家乡的珍贵情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