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立足城市转型发展 发挥农信体制优势
奋力谱写普惠金融铜川新篇章
    宜君联社金融支持春耕备耕暨“信用村”授牌现场。(资料图)

    陕西木瑞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果园开展春季果树维护工作。(资料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李涛
  近年来,铜川农信紧盯铜川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和省联社工作安排,强化顶层设计,高位谋篇布局,全面聚焦“三个年”活动,把“如何更好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研究实践的重大课题,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用心服务重点项目,持续加大普惠创新,不断优化金融供给,为铜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支持实体经济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铜川农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金融供给,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注入金融“活水”。
  稳经济,助实体。铜川农信加强“一县一业”调研与跟踪,按年编制《县域经济调研报告》,审计中心先后与王益区、印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找准金融支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铜川转型发展,将支持重点放在煤电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打造“行长+链长”金融服务机制,重点支持铝镁加工、汽车配套等产业链。2024年,铜川农信走访省市县各级重点项目156个,累计向36个重点项目及相关企业发放贷款4.8亿元。
  兴农业,强小微。铜川农信全面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精准建立“农户基础金融服务信息”数据库,大力推进“信用村镇”创建和农户建档评级授信,全力助推以“新区樱桃”“耀州香菇”“王益鲜桃”“印台苹果”“宜君核桃”为代表的重点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创建信用村196个、信用镇8个,信用村占到全市359个行政村的55%;建立农户经济档案68748户、授信19320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突破10亿元,目前已将全市所有农户基础信息纳入系统,实施规范化管理、精准化营销。
  同时,铜川农信助力特色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以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收秋播等重要农时为切入点,全力支持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3+X”优势特色产业等重要领域。2024年,累计发放春耕备耕类贷款1.18亿元、“三夏”生产贷款2380户1.63亿元、秋收秋播贷款1.39亿元,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入市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力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等客群创业增收,充分满足各类涉农主体和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截至去年12月末,普惠涉农贷款35.69亿元、增加5.3亿元,普惠小微贷款36.96亿元、增加5.47亿元,分别占到全市金融机构份额的63%和42%。个体工商户授信1.5万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7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注入金融“活水”。
  聚力数智赋能 筑牢高质量发展硬基础
  紧跟国家战略步伐,铜川农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深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专项职责,将数字化转型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战略。
  建体系,提效率。铜川农信以“网点智能化转型”和“创新构建数字金融服务新模式”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构建了以数智化能力中心为基础,线上、线下数字普惠贷款“2+N”、场景金融“金融+N”的数智普惠金融服务矩阵。围绕金融服务可得性,建成以个人数字普惠贷款“秦e贷”和小微数字普惠贷款“秦V贷”为核心的“2+N”数字普惠信贷服务体系,包括面向农户创新纯信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e农贷”,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乡村V贷”。同时,铜川农信还推出“三秦农担贷”“三秦融担贷”,深化银担合作;与省人社、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推出“三秦创业贷”“秦青优惠贷”“三秦巾帼贷”,保障金融供给充足。全市农信数字普惠贷款授信客户7.5万户,贷款余额突破21.55亿元。
  强科技,优服务。铜川农信围绕金融服务便利性,全面升级手机银行5.0版本,搭建与政务、场景、民生、业务的深度融合;依托457个乡村振兴“金融e站”和19957个收单商户,构建起了“三农”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体系。截至去年12月末,全市手机银行客户259981户,增加17772户。“金融e站”全年累计办理各类业务37.27万笔6.04亿元,服务客户19.21万余人。
  聚焦服务民生 强化高质量发展硬保障
  铜川农信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党建+金融”服务模式,全方位做好金融服务。
  强作风,优队伍。铜川农信发挥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和人缘、地缘优势,营业网点57个,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从业人员767人,高效服务全市所有社区和建制村。联社高管、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定期“进村驻社”“入企入户”,扎实开展“客户倍增”“四心润三秦 普惠新市民”等专项营销活动,保障“责任田”内金融服务需求摸排到位、政策宣传到位、信贷支持到位。通过不断完善全覆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了70万铜川百姓和10万在铜经营主体充分享受到“批量化、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系民心,保民生。铜川农信去年申请支农再贷款5.87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近1个百分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动承担了全市95%的脱贫人口小额贷款发放工作。立足铜川矿区位置偏远、群众生活不便的现实困难,发挥点多面广、乡镇全覆盖的优势,全面推动与市天然气、自来水公司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在省联社的大力协助下,开通了手机银行和综合柜台代收代缴功能,顺利实现全市水、气两项民生领域的代收代缴工作,有效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让僻远地区的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创新引领 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铜川农信在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创新业务合作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形成了一些成效和亮点。
  争首贷,推试点。铜川农信与市财创担保公司携手为耀州区克坊村光伏企业发放全市首笔“光伏贷”950万元,在耀州区石柱镇、小丘镇继续扩大“光伏贷”规模,已发放贷款11笔2012万元,帮助11个村集体增收创收,带动204户农户每年收入增加超过3000元。深入开展退役军人精准就业专项行动,支持退役军人参与地方产业发展。为新区陈坪村专题推出“樱桃贷”信贷产品,率先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风控模式,落地铜川市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为破解生猪养殖企业融资难题打开新渠道、新路径。全省首批小微企业“铝产业链转型贷款”现场授信6850万元;农村经济组织“政银保担”贷款在全市率先签约1000万元。
  创荣誉,走在前。铜川农信持续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铜川市中心支行及区县政府协作,以科技赋能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视频作品荣获《金融电子化》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第三届长三角金融科技节“服务创新奖”“最佳人气奖”。
  未来,铜川农信将继续纵深推进“三个年”活动,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紧扣铜川经济发展方向,助推产业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统筹发展和安全,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良好态势,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力彰显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先锋队的使命担当。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