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祖庵街道城角村,马康柱(右二)讲解他研制的自走式麦田“镇压机”。
西安市农机总站的技术人员在麦田里查看墒情和苗情。
三原县西阳镇东寨村的麦田里,村民开着农业植保机进行小麦春管。(采访对象供图)
临渭区蔺店镇大兴村村民王安定在麦田里浇水。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春寒料峭,三秦大地的麦田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在西安市鄠邑区,农户自主研发的麦田镇压机穿梭田间,镇压麦苗促生长;在咸阳市三原县,植保无人机和高杆喷雾机齐上阵,织就麦田“防护网”;在渭南市临渭区,各大灌区“把脉”墒情弹性配水,汩汩清水润田畴……
去年秋播期间,我省气温较常年偏高、墒情较为适宜,局部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小麦田块出现旺长现象。为应对去冬今春气候波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抓农机农技服务,积极落实小麦控旺促弱行动,为接下来的夏粮丰收筑牢基础。
1 “镇压机”压实麦田 保墒防冻护弱苗
2月19日天刚透亮,鄠邑区祖庵街道城角村的一片麦田里,农机大户马康柱已经带着他的“钢铁搭档”开始作业。“突突突”的柴油机声中,机器匀速驶过田垄,履带碾压麦苗,原本因冻融疏松的土壤被均匀压实。
“压过之后的麦苗虽然有点倒伏,但根却扎得更结实了。”马康柱跳下驾驶座,指着身后的“大家伙”说,“这是咱自己研制的麦田镇压机,能够实现镇压、保墒、防冻三合一,给麦苗‘强筋健骨’。”
去年秋播时雨水偏多,导致鄠邑区部分田块小麦旺长、根系悬空。“苗子看着高,根却扎不实,一遇‘倒春寒’就容易冻伤。”马康柱蹲下身,手指插入镇压后的土壤说,“土壤压紧实了,不光小麦根系能往下钻,还能锁住地底的墒情。”
这台由废旧拖拉机底盘改造的镇压机,装配了可调节重量的滚筒。“最重能加到3吨,镇压深度能到5厘米。”马康柱说着现场演示起来。只见他按下液压杆,滚筒缓缓落地,随着发动机轰鸣,麦苗在履带下有节奏地起伏。
这台“拉风”的机器,不一会儿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几位围观的农户好奇得很:“听说用这机器压过的麦田,返青早、分蘖多,亩产至少能提高百十斤。”马康柱笑着答疑解惑:“这个机器可以镇压小麦、压实土壤、保墒防冻,对于麦苗健壮生长作用很大。”
说话间,田间地头又聚集了不少农户。祖庵街道甘水坊村村民张育才专程赶来:“老马,我家那十来亩小麦分蘖少,长势看着不太好,这几天有时间了赶紧去给‘踩踩背’。”“明天早上就去,估计你这属于弱苗田,镇压的同时要配合追肥。”马康柱说。
镇压是控制小麦旺长最便捷有效的方法。通过机械镇压,可以抑制麦苗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旱抗寒能力,控旺转壮。目前,马康柱的自走式麦田镇压机已经服务周边200多亩麦田。
去冬今春以来,针对苗龄过大、群体偏大的麦田,我省各地组成农机农技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及时组织机械重压、科学管理、控旺促弱转壮。
2 “空天地”立体防控 织就健康“防护网”
这几天,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东寨村的麦田里很是热闹。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一辆满载药液的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匀速飞行,雾化药液如细雨般洒落。
“设定飞行高度3米、速度每秒6米,每亩喷洒30升药液。”陕西保丰惠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汪国保一边紧盯着操控屏,一边向身旁的农户讲解,“咱这是小麦化控操作,这套系统能自动识别弱苗区域,在飞行中实时调整喷量。”
“化控是抑制小麦旺长的有效补充办法,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通过无人机喷施化控调节剂,能够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三原县农技中心主任王荣在旁边强调道,“对群体偏大、叶片过长但个体瘦弱的‘假旺苗’,以及肥力不足的麦田,都应喷施生长调节剂,促根健苗。”
正在地头配药的村民李锁银凑过来:“汪技术员,这‘飞机打药’真有这么厉害?”“那当然了,只要按照操作要求来,基本上没有问题。”汪国保指着操控屏上的监测数据说,“你看,咱村南头的那块三类田,前段时间每亩多喷了200毫升化控调节剂,促弱转壮效果明显。”
麦田另一头,村民李华敏正抬头看着自助式高杆喷雾机作业。“这‘铁家伙’能伸8米高,专门对付下部的叶片病害。”听了汪国保的介绍,李华敏凑近了仔细观察叶片说,“往年这时候有的叶子上都有锈斑,今年喷得及时,你看这麦苗多水灵。”
立春后,三原县利用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新型农业机械智能、高效的特点,因田施策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化控作业。
“这几年,植保无人机不断更新换代,一台无人机日工作量从原来的100亩增加到现在的500亩,这比人工喷洒更精准、方便、快捷。”汪国保说,植保无人机的投入使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增强防治效果,让小麦田间管理轻松又高效。
今年春耕春管期间,我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精准化作业,利用卫生遥感系统、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等,建立起“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的监测预警网络,为全省麦田织起了一张细密的健康防护网。
3 “解渴水”润泽田畴 科学灌溉促转化
2月18日,临渭区蔺店镇大兴村尚西组,汩汩清流顺着斗渠涌入麦田。村民王安定手持铁锨,弯着腰疏通地头的毛渠。
有水心里就有底。“开春头遍水要用小水浇,既能防止板结,又能促弱转壮。麦苗喝饱水,夏粮才有好收成。”说着,他用锨背一下下拍实田埂,“瞧这水势,走完一畦正好40分钟。”
“技术员说弱苗要及时灌溉,我这一茬水浇得正是时候。”田埂上,王安定抓起一把湿土攥成团,“墒情刚好,指缝见湿不滴水,这叫‘抓土成团、落地即散’,最适合返青拔节。”
去冬今春,临渭区有效降水较少,冬小麦前期旺长严重,导致茎节加长、嫩叶量大,未冬灌麦田出现苗期旱象。为保障灌区群众适时用水,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组织基层站各级管水人员和村组末级渠系管理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村组,察看灌区土壤墒情、旱情和小麦苗情变化,及时掌握群众用水需求。同时,推行“四情联动”灌溉模式——通过苗情、墒情、雨情、虫情监测数据,为每块田定制“喝水套餐”。
“根据土壤墒情报告,我们在2月3日开机灌溉。目前每秒引水14.8立方米,日均灌溉农田1万多亩。”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说,目前中心正积极引导群众进行蓄墒灌溉、错峰灌溉、节水灌溉,确保灌区68万亩冬小麦都能及时喝上“解渴水”。
科学灌溉对小麦控旺促苗保壮、构建合理群体至关重要。入春以来,我省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指导各地农户选用高杆喷灌机、微喷带、滴灌带、滴灌管等精准肥水调控灌溉设备,针对晚播、弱苗麦田和壮苗、旺长麦田分类施策开展技术服务。
从镇压保墒的“土发明”,到飞防作业的“黑科技”,再到精准调度的“解渴水”……眼下,三秦大地的麦田里正上演着传统农技与现代智慧的协奏曲。随着各项田管措施落地生根,我省夏粮生产的底盘将会愈发坚实——这沉甸甸的希望,正随着返青的麦苗,在春天的田野上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