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陕北秧歌

  文钰
  正月里,榆林古色古香的大街上热闹非凡。秧歌队员们身着火红的衣服,头戴雪白的头巾,在震天的锣鼓、唢呐声中,手中的粉绿扇子翩然舞动,一场场年味十足的视觉盛宴精彩上演。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时的庆典仪式,相传北宋时期便已出现,最初名为“阳歌”,寓意“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载:“春闹社,俗名秧歌。”人们在日常劳动中,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糅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一场欢快的舞蹈跳下来,人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闹秧歌”这一民俗活动也逐渐形成。2006年,陕北秧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秧歌舞蹈的肯定,更是对陕北人民莫大的精神鼓舞,激励大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陕北人闹秧歌,追求的就是一个“红火”。秧歌扭起来,红红火火过大年。大街上,排练秧歌的队伍总能吸引众多的围观者,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秧歌队员们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队形变化丰富多样,“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排列方式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陕北秧歌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创新,在陕北人的一歌一舞中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作为一名从小看扭秧歌长大的陕北人,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希望这份古老的文化习俗能被更多人了解、喜爱,让它穿越历史的长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