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下乡如何叫好又叫座
  ■ 黄敏
  处于供给“末梢”的广大农村,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文化资源下沉落地的难点。近年来,文化下乡活动持续推进,涌现出不少典型做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对文化的渴求,丰富了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文化下乡活动叫好不叫座,并没有真正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
  送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为何留不住群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送来的不喜欢,想要的看不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百姓刷视频、看直播,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反观有些地方的文化下乡活动还是戏曲、电影“老一套”,经常是台上演得热闹,台下群众寥寥无几。“文化大餐”旧瓶装旧酒,群众自然不喜欢。另一方面,方式单调,缺乏和群众之间的互动。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偏好就像人对酸甜辣咸等口味的偏好一样,偏好不同,选择就不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文化下乡活动往往以“端菜上桌”为主,对当地村情民情不了解、不清楚,只是时间一到就下乡摆摆谱子、讲讲段子、唱唱曲子,造成文化资源浪费不说,还削减了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兴趣。
  此外,资源分配不均、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也不少见。有的地方在开展文化下乡时,为图方便或追求宣传效果,喜欢将活动安排在一些“明星村”、近郊村,由此造成有的村“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偏远村却“望眼欲穿不见来”。还有的地方文艺团体下乡入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一阵“风”,文化看似送到了,却很难给群众心留下点什么。
  文化生活要丰富,精神层面须补给,对农村地区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那么,送下乡的“文化大餐”如何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喜爱?
  既要下得去,也要留得住。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从这方面来说,文化下乡就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真正和群众多元需求结合起来,摆脱以往单向送文化的方式,创新开展“以需定供”“量身定制”的互动式、菜单式下乡活动,多提供接地气、有内涵的服务内容。只有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文化下乡才能更好地留住文化记忆,让群众有嚼头、有回味。
  既要“走新”,也要“走心”。文化下乡要见实效,除了丰富服务内容、创新表演形式,更要认真思考“提供的是不是群众喜欢的”“送下去的是不是群众需要的”这类问题,不走偏、不敷衍。只有积极融入乡村生活,摸清民情、问清民需,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才能让文化服务吸引群众、符合群众口味,才能打造出一批“叫得响”的文艺活动,凝聚人气、赢得民心。
  总而言之,文化下乡若想长长久久“唱大戏”“唱好戏”,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用好农村这个大舞台,让群众当主角,文化就下得了乡、入得了心,文化惠民工程也能更深入、更持久、更高效。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