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3日
纺车声声织布忙
刘锋
记得小时候,为了给我们做件过年新衣服,母亲总是把生产队分的棉花攒起来,等攒得差不多了,就与奶奶联手纺线织布。
冬天越来越冷,奶奶用柴火把土炕烧热,盘腿坐在炕上,取出棉花揪成小棉花团,放在炕桌上,用筷子一样长短粗细的小竹棍儿,将棉花团搓成棉花筒,俗称“棉花捻儿”。母亲除了洗衣做饭,也坐在热炕上,支起纺车,用奶奶搓的“棉花捻儿”纺线。
纺线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技术活,两只手配合要默契,轻重缓急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扯线的时候,向后扯得慢了,线就粗了;向后扯得快了,线就细了,容易断。扯线用劲小了,线锤松松垮垮,缠绕的线就少了,不经用;用劲大了,线锤太紧,拐线的时候容易断线。右手摇纺车的速度也大有讲究,比左手向后扯线的速度慢,线就容易断。速度太快,纺出的线又粗又硬。母亲是长女,从小跟着外婆学会了纺线织布,自然是行家里手,纺出的线粗细均匀。
冬至过后,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为了让家人都能按时穿上新衣服,母亲和奶奶不知疲倦地纺线。纺车“嗡嗡”地转动着,一根根粗细均匀、忽短忽长的银丝,在母亲面前上下飞舞,缠绕在转动的线锤上。
纺足线锤后,接下来是拐线。母亲的双脚轻轻夹住线锤,如舞者般用拐子将线优雅地拐成一尺多长的挂线,再细心地拧成麻花状,整齐地叠放在一起。然后,再进行经线、穿扣、穿缯和织布的流程。
织布时右手投梭,穿过经线,交给左手,右手扳回经板,挤紧纬线,同时脚踩一次踏板。左手再把梭子穿过经线交回给右手,左手再扳回经板,挤紧纬线。双手如此轮流操作,循环往复。投梭时,手腕要放松,速度要快,保持梭子的水平,否则容易断线。操作时,手要扶住中间,用力扳回,否则纬线的密度会不均匀,织出的布料就会松松垮垮。
布料织好后,将布放入由少量面粉与水调制的浆液中,浸泡两三个小时,以待其充分吸收。然后把布料捞出来,放在青石板上,用棒槌反复捶打,增加韧性。浆好的布料晒干后,用清水稍作漂洗。晒干后,再把布料放到锅里,装满水,放入黑色或蓝色的染料,加热至沸腾。最后捞出晒干,就可以裁剪缝制衣裤。
现在买衣服很方便,不需要再纺线织布了。然而,每到冬天,当年母亲弯腰弓背,在油灯下辛勤纺线织布的身影,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记得小时候,为了给我们做件过年新衣服,母亲总是把生产队分的棉花攒起来,等攒得差不多了,就与奶奶联手纺线织布。
冬天越来越冷,奶奶用柴火把土炕烧热,盘腿坐在炕上,取出棉花揪成小棉花团,放在炕桌上,用筷子一样长短粗细的小竹棍儿,将棉花团搓成棉花筒,俗称“棉花捻儿”。母亲除了洗衣做饭,也坐在热炕上,支起纺车,用奶奶搓的“棉花捻儿”纺线。
纺线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技术活,两只手配合要默契,轻重缓急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扯线的时候,向后扯得慢了,线就粗了;向后扯得快了,线就细了,容易断。扯线用劲小了,线锤松松垮垮,缠绕的线就少了,不经用;用劲大了,线锤太紧,拐线的时候容易断线。右手摇纺车的速度也大有讲究,比左手向后扯线的速度慢,线就容易断。速度太快,纺出的线又粗又硬。母亲是长女,从小跟着外婆学会了纺线织布,自然是行家里手,纺出的线粗细均匀。
冬至过后,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为了让家人都能按时穿上新衣服,母亲和奶奶不知疲倦地纺线。纺车“嗡嗡”地转动着,一根根粗细均匀、忽短忽长的银丝,在母亲面前上下飞舞,缠绕在转动的线锤上。
纺足线锤后,接下来是拐线。母亲的双脚轻轻夹住线锤,如舞者般用拐子将线优雅地拐成一尺多长的挂线,再细心地拧成麻花状,整齐地叠放在一起。然后,再进行经线、穿扣、穿缯和织布的流程。
织布时右手投梭,穿过经线,交给左手,右手扳回经板,挤紧纬线,同时脚踩一次踏板。左手再把梭子穿过经线交回给右手,左手再扳回经板,挤紧纬线。双手如此轮流操作,循环往复。投梭时,手腕要放松,速度要快,保持梭子的水平,否则容易断线。操作时,手要扶住中间,用力扳回,否则纬线的密度会不均匀,织出的布料就会松松垮垮。
布料织好后,将布放入由少量面粉与水调制的浆液中,浸泡两三个小时,以待其充分吸收。然后把布料捞出来,放在青石板上,用棒槌反复捶打,增加韧性。浆好的布料晒干后,用清水稍作漂洗。晒干后,再把布料放到锅里,装满水,放入黑色或蓝色的染料,加热至沸腾。最后捞出晒干,就可以裁剪缝制衣裤。
现在买衣服很方便,不需要再纺线织布了。然而,每到冬天,当年母亲弯腰弓背,在油灯下辛勤纺线织布的身影,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