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三农市场
第04版:特别关注
第05版:亮点扫描
第06版:荣耀三秦
第07版:亮点扫描
第08版:品读
标题导航
文艺进高校 绽放新精彩
精彩发言摘录
版面概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0日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精彩发言摘录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何红娟:这几年,学院加快人才培育、注重成果推广,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著名作家、书法家等名师,累计向海内外输送优秀毕业生30余万人。下一步,学院将聚焦新文科建设,紧扣优势学科,彰显人文特色,积极探索理工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文科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陕西农村报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共享文学的魅力、共赴文化盛宴。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陈熙熙: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艺表演,对土地的热爱,对乡村的热爱,自古都是相通的。文学创作中,年轻人是最重要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创造很多接触农村生活的机会,一方面锻炼他们的能力,一方面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乡村生活,在提升个人创作、实践水平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的力量。接下来,我们还会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写出更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范墩子:写作就像在文学的土地上种庄稼,没有真情、没有生活、没有体验,就没有文学。作家最重要的是拿出一种真诚的态度,不断在乡村行走,寻找创作灵感。而且,对乡村的书写不能浮在表面,而是要深入理解乡村的伟大变革,感受乡村的历史厚重,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杨广虎:乡村文学是个很广泛的话题,写好乡村文学,首先要激发思想力,通过长期的阅读和学习,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同时要增强艺术表达力,把对乡村的理解进行准确表述。此外必须有独特的原创性,如针对乡村未来怎样发展等问题,想写出有辨识度的作品,写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表达。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张延国:保留副刊文化阵地,陕西农村报一直在坚守,这一点值得肯定。互联网时代,AI创作盛行,乡村文学会不会消亡?我觉得,人工智能是基于既有文字表达、创作素材进行创作,但文学创作具有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人工智能替代不了文学创作。面对乡村文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摒弃地域等局限,真正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去书写乡村、呈现生活。
中国作协会员、青年作家任静: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凝聚力量,而凝聚力量就是凝聚人心。乡村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农村,我们要关注这些村庄和这些人,增加互动,取得他们的思想认同。文艺力量赋能山乡巨变,就要进农家,感受新时代乡村变化;读经典,探寻乡村文化根脉;读名作,汲取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陕西工人报编辑、记者兰增干:乡村是一块沃土,滋养和影响着很多创作者。作为一个报纸最能凝聚人心的版面,陕西农村报副刊为乡村文艺创作者展示了平台和阵地,为乡村文化繁荣发挥着积极作用。现在的乡村,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可借助乡村文旅之风,增强乡村文化力量。要厘清的是,如何保持乡村风貌、寻根乡村文脉、丰富乡村文化创作,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本版图片由记者邵林喜 孙金龙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