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3日
稻田里的“致富密码”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吴龙迪
胡家坡村是延安市富县直罗镇辖区内的传统古村落。这里气候宜人,林草茂密,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自古便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胡家坡村一度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破落村”。
“听村里老人说,几百年前我们村就有种水稻的传统,后来,由于自然灾害,稻田没了,为了寻出路,很多青壮劳力开始外出。”12月18日,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回忆,2014年以前,胡家坡村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好过。
“实在不行,咱把水稻先种上。”“一旦恢复稻田,就得不停花钱,这钱谁出?”
“种水稻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营生,不能丢。是这,咱们先干起来,钱的事再想办法。”
201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在胡家坡村委会,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围着炉火商量了一宿,为胡家坡村未来的发展定下了调子:恢复稻田耕种,重现往日好光景,依托传统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路子找好了,方案报上去了,村里上上下下都等着大干一场。另一边,接到方案后,富县政府算了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至少1200斤,出米70%,按市价每斤3.5元算,纯收入2940元,是玉米的4倍。更何况“直罗稻米”本身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一旦产业做起来、品牌擦亮了,受益的人就多了。这事,能干!
2017年开春,稻田恢复项目在富县尤其是直罗镇大步推进。借着这股东风,胡家坡村建成了500亩水稻田。
“头一年就来了个大丰收。”赵玉亮至今记得,那年秋天,500亩稻田一片金黄,产出的稻米因为品质好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就连稻壳也被镇上的酒坊收购了,有了盼头的村民们种水稻的积极性一下调动了起来。
2018年,村里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1500亩;2020年,2100亩……如今,胡家坡村2400亩稻田错落分布,村里村外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过上红火的好日子。但大伙没想不到的是,稻田带来的“甜头”还远不止于此。
“自打有了稻田,游客就陆陆续续地来了。前几年,我在村头支起摊子卖饮料、烤肠之类的小零食,一年挣不少钱哩。”说起自己的小生意,村民刘保楼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几年游客多了,挣得也多了。再加上家里种的几亩水稻的收成,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稻田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很多在外闯荡的能人、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了发挥这项特色产业优势,留住人才,这几年,村上依托稻田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先后建起了稻田画、荷塘长廊、水车、游湖、宿营地等景观,同时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宿进行改造提升,鼓励村民们经营农家乐、咖啡厅、游乐设施等,不仅走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个风景如画的“稻米之乡”也越来越有活力。
“这几年,村里经常举办插秧节、溜冰节、丰收节活动,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现在,我们人均收入17700多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多。”赵玉亮说,如今,村里围绕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把“直罗稻米”的品牌叫得更响,让村民“农门口”增收致富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
胡家坡村是延安市富县直罗镇辖区内的传统古村落。这里气候宜人,林草茂密,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自古便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胡家坡村一度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破落村”。
“听村里老人说,几百年前我们村就有种水稻的传统,后来,由于自然灾害,稻田没了,为了寻出路,很多青壮劳力开始外出。”12月18日,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回忆,2014年以前,胡家坡村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好过。
“实在不行,咱把水稻先种上。”“一旦恢复稻田,就得不停花钱,这钱谁出?”
“种水稻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营生,不能丢。是这,咱们先干起来,钱的事再想办法。”
201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在胡家坡村委会,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围着炉火商量了一宿,为胡家坡村未来的发展定下了调子:恢复稻田耕种,重现往日好光景,依托传统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路子找好了,方案报上去了,村里上上下下都等着大干一场。另一边,接到方案后,富县政府算了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至少1200斤,出米70%,按市价每斤3.5元算,纯收入2940元,是玉米的4倍。更何况“直罗稻米”本身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一旦产业做起来、品牌擦亮了,受益的人就多了。这事,能干!
2017年开春,稻田恢复项目在富县尤其是直罗镇大步推进。借着这股东风,胡家坡村建成了500亩水稻田。
“头一年就来了个大丰收。”赵玉亮至今记得,那年秋天,500亩稻田一片金黄,产出的稻米因为品质好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就连稻壳也被镇上的酒坊收购了,有了盼头的村民们种水稻的积极性一下调动了起来。
2018年,村里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1500亩;2020年,2100亩……如今,胡家坡村2400亩稻田错落分布,村里村外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过上红火的好日子。但大伙没想不到的是,稻田带来的“甜头”还远不止于此。
“自打有了稻田,游客就陆陆续续地来了。前几年,我在村头支起摊子卖饮料、烤肠之类的小零食,一年挣不少钱哩。”说起自己的小生意,村民刘保楼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几年游客多了,挣得也多了。再加上家里种的几亩水稻的收成,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稻田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很多在外闯荡的能人、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了发挥这项特色产业优势,留住人才,这几年,村上依托稻田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先后建起了稻田画、荷塘长廊、水车、游湖、宿营地等景观,同时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宿进行改造提升,鼓励村民们经营农家乐、咖啡厅、游乐设施等,不仅走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个风景如画的“稻米之乡”也越来越有活力。
“这几年,村里经常举办插秧节、溜冰节、丰收节活动,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现在,我们人均收入17700多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多。”赵玉亮说,如今,村里围绕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把“直罗稻米”的品牌叫得更响,让村民“农门口”增收致富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