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一根藤到“指尖繁华”
——咱们的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五

 

游客在合作社体验藤编技艺。(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一根藤条,一把剪刀,指尖纵横处,千回百折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编制而成。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的独特魅力。  
  秦巴山,汉水畔,青藤旺盛生长。千百年来,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以青藤为原材料,编制各种器具的藤编手工技艺生生不息,汉中很早就有了“藤编之乡”的美称。如今,在非遗“金名片”加持下,一根根青藤、竹条串起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织密了老百姓的幸福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年生产各种手工制品22万件(套)、产值6500余万元,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地的10多个国家。  
  老技艺新传承  
  串编、缠扣,盘结编花……在汉中,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坚守着严苛的技艺流程,捍卫着藤编制品的品质和口碑。11月25日,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10多名工人正埋头工作,一根根藤条在飞动的指尖来回穿梭,一把把藤椅逐渐编织而成。  
  “一把藤椅,需要20多道工序。”正在干活的水井村村民郑富学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老手艺人,从事藤编制作40多年,“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汉中藤编工艺繁复,大到桌椅、书架,小到筐篮、扇子都能编制,编法以编辫、平编、绞编、串编、缠扣、盘结编花等为主,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过去,以藤椅、藤包为主的藤编制品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品,编制花样有上百种。后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大量的藤编制品被机器制品替代,很多老手艺人慢慢放下了这门手艺。  
  陈良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和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在他看来,只有走产业化路子,将传统藤编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才能将这项技艺保护好、传承好。  
  “既要保留藤编技艺的原汁原味,也要融入新工艺、新技术。”陈良顺说,2007年公司建成后,他就对藤椅编制工艺进行规范,同时邀请技师设计造型,使藤编制品从单一的样式变得日渐丰富。  
  为了传承技艺,带动村民致富,陈良顺又成立了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打造“汉中藤编”传承基地,全面开展藤编技艺培训,让藤编工匠和村民参与到产业中,推动藤编技艺成为富民产业。  
  2021年,“汉中藤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紧接着,“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古今技艺汇聚、融合,一根根青藤不断演绎更精彩的“指尖舞蹈”。  
  让非遗更新潮  
  在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展厅内,藤椅、藤篓、藤筐、藤篮以及藤加布料的手袋、皮包等藤编制品造型精美,形态各异,或整齐摆放,或挂在墙面,或吊于屋顶,与典雅又不失时尚的空间布局相得益彰,让人不禁感慨:非遗原来可以这么潮!  
  “藤编也是一种创作,技法手法不同,花纹样式不同,给人的美感就不一样。我们现在有30多种编制技法,100多种花纹样式。”陈良顺坐在一把藤椅上,抚摸着光滑的扶手说,“要将一根根藤条变为精美的藤具,编制手法很有讲究,不仅要让藤具结实耐用,还要工整美观。我们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这些手工编制的藤具相比机器生产更加舒适透气,这就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不断推出满足现代品位的时尚藤编制品。这些年,合作社除了藤编制品外,竹编、棕编,草编、扇编制作也渐成体系,产品涵盖家具、装修装饰品、文创旅游工艺品、居家日用产品四大系列,品类达300多种。  
  花样繁多,设计新颖,品类丰富……穿越千年,古老的藤编技艺风采不减,活力满满。而创新,不仅在样式和品类上,也在于技法、理念、场景上。  
  “我们这里不仅产青藤,竹、草、棕等资源也很丰富。这些都能编制,而且各有特色、各有优势。”陈良顺称,依托秦巴山区生态优势,合作社产品线不断丰富,同时把非遗保护、研学、文创等结合起来,打造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新业态、新场景,使“汉中藤编”的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如今,合作社发展的藤编、棕编、竹编、扇编、草编5大产业已成为汉中非遗的“金字招牌”,更是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名片”产业。  
  小技艺大产业  
  因为藤编,水井村村民肖洪文过上了家门口发家致富的好日子。入秋后,他家种的两亩青藤长成了,隔几天就能割一茬。  
  “青藤割回来,收拾好,合作社统一收购,省事得很。”肖洪文和妻子坐在屋前,一个割藤条,一个忙着编制藤筐。  
  藤编这项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肖洪文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是这几年,他跟着合作社的工匠学习、实践,手艺越来越精湛。  
  “从合作社免费领些藤条回来,在家编制一些小件,合作社按件收。大件就到车间去做,我们两口子一个月至少能挣五六千元。”有了种青藤、编制藤编制品两笔收入,肖洪文觉得自个吃上了“手艺饭”。  
  小技艺成就大产业。这几年,合作社选育适生品种,扩大青藤种植规模,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种植基地。同时,采取“原材料基地种植+手工生产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等新型经营模式,组织村民利用庭院“方寸地”分工协作、专业生产,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车间”的生产格局。  
  “藤编是一项非常适合庭院经济的产业,老人、妇女、残疾人都能干。他们从合作社领取原材料,在家做好后,我们统一收购,让大家不出门就能挣到钱。”合作社总经理唐芳说。  
  让古老的藤编技艺走出大山,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前几年,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开网店、做直播,不仅在国内市场叫响了品牌,还把产品卖到了西班牙、丹麦、新加坡等。  
  “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唐芳说,目前“五编”产业链条越来越完善,1200多名村民忙碌在种植、编制、销售、物流、电商等环节上。  
  一根青藤编千年。眼下,依托非遗这块“金字招牌”,藤编非遗小镇、汉中藤编制品体系加快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接连涌现。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加速焕新、出圈,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成兴业富民的真金白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