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09日
那枚顶针
丁继坤
记得孩童时期,我发现母亲纳鞋底时,右手中指上总是戴着一枚黄色发亮的东西,感到十分好奇:“您手上戴的是什么东西?”母亲拍拍我的小脑袋告诉我:“这是顶针,是你外婆给我陪送的嫁妆。你爸爸脚上穿的土布鞋,你脚穿的老虎鞋,都与小小的顶针分不开的。”听完母亲的话,我才心想一枚不起眼的顶针,还有这么大的作用。
母亲十多岁时,就开始给人家拆洗衣服、做针线活。刚开始,母亲做的针线活比较粗糙,针线不密,纳的鞋底也不结实。后来,在外婆的精心教导下,母亲凭着心灵手巧,纳鞋底的针线活越做越好。
母亲出嫁时,外婆就把外祖母的传家宝——一枚用黄铜打造的顶针送给了母亲。送顶针时,外婆谆谆教诲母亲:“到了婆家要勤俭持家,自力更生,尊老爱幼,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母亲随时把顶针戴在手上,下地干活时利用休息时间纳鞋底;村里开会,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听政策。有一次,由于鞋底太硬,母亲不小心用力过猛,被针头扎破了手指。她用嘴吸掉手上的鲜血后,继续埋头纳鞋底,看起来让人十分心疼。那时候,母亲白天干活,晚上纺线、织布,为我们兄妹缝衣做鞋,使我们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总是穿得干净整齐,让左邻右舍称赞。
虽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经常告诉我们:“顶针为什么能将针头从厚厚的鞋底穿过去,靠的是钻劲、拼劲。在生活中,你们也要学会顶针的钻劲、拼劲,才能在人生的逆境中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母亲的话不多,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处世的哲理。
后来,家里日子渐渐好起来了,但是母亲为了节省开支,还是顶针不离手,一有空就给我们纳鞋底、做布鞋。这枚顶针与母亲朝夕相处,陪伴她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每当看见这枚顶针,就会想到当年母亲在用顶针纳鞋底的情景,那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浓浓母爱。
记得孩童时期,我发现母亲纳鞋底时,右手中指上总是戴着一枚黄色发亮的东西,感到十分好奇:“您手上戴的是什么东西?”母亲拍拍我的小脑袋告诉我:“这是顶针,是你外婆给我陪送的嫁妆。你爸爸脚上穿的土布鞋,你脚穿的老虎鞋,都与小小的顶针分不开的。”听完母亲的话,我才心想一枚不起眼的顶针,还有这么大的作用。
母亲十多岁时,就开始给人家拆洗衣服、做针线活。刚开始,母亲做的针线活比较粗糙,针线不密,纳的鞋底也不结实。后来,在外婆的精心教导下,母亲凭着心灵手巧,纳鞋底的针线活越做越好。
母亲出嫁时,外婆就把外祖母的传家宝——一枚用黄铜打造的顶针送给了母亲。送顶针时,外婆谆谆教诲母亲:“到了婆家要勤俭持家,自力更生,尊老爱幼,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母亲随时把顶针戴在手上,下地干活时利用休息时间纳鞋底;村里开会,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听政策。有一次,由于鞋底太硬,母亲不小心用力过猛,被针头扎破了手指。她用嘴吸掉手上的鲜血后,继续埋头纳鞋底,看起来让人十分心疼。那时候,母亲白天干活,晚上纺线、织布,为我们兄妹缝衣做鞋,使我们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总是穿得干净整齐,让左邻右舍称赞。
虽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经常告诉我们:“顶针为什么能将针头从厚厚的鞋底穿过去,靠的是钻劲、拼劲。在生活中,你们也要学会顶针的钻劲、拼劲,才能在人生的逆境中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母亲的话不多,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处世的哲理。
后来,家里日子渐渐好起来了,但是母亲为了节省开支,还是顶针不离手,一有空就给我们纳鞋底、做布鞋。这枚顶针与母亲朝夕相处,陪伴她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每当看见这枚顶针,就会想到当年母亲在用顶针纳鞋底的情景,那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浓浓母爱。